張靜
一方面,國內車企只生不死的怪圈即將終結。我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標志性事件儼然啟動——工信部公示首批48家勸退車企名單,并給出為期兩年的整頓期,如上榜企業到2015年10月31日依然無法通過相關考核,將被暫停汽車產品的生產資質。
可以預見,一些勉強生產出來的產品達不到質量控制要求、也無力實現對消費者的售后服務保障、甚至靠倒賣產品合格證維持生存的邊緣化企業終將被清理掉。而為改善生存狀況,存活下來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必須提高運營技能和產品質量。
另一方面,底特律破產的噩夢并未澆滅中國城市對汽車業的集體追捧。看繁榮散去,蕭條歸來,一份份由高層主導、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無形中又增加了中國車企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話語權。
誰能成為中國汽車的強勢品牌?誰會刷新中國汽車界的國際化新標準?誰又能讓一家血統純正的老牌國企在歐美發達國家汽車市場上的命運發生逆轉?
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面前,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