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梅
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要樹立教為學服務的理念,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自主探究,探索問題,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基于以上原因,我結合平時的數學教學實踐活動,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進主動發展進行了有意識的嘗試,收獲了不少的經驗。
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例如在執教“圓錐的體積”一課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模仿魔術大師劉謙的做法,手托著用黑布蓋住的圓柱體走進教室,帶著神秘的神情問學生:你們來猜猜老師手上托的是哪種形狀的物體?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議論著:是球,是正方體,不會是長方體吧?該不會是圓柱吧?在學生們的預測中,我適時揭開謎底:“圓柱。”這時候,故意設計以下問題追問學生:假如我們把圓柱的上底變小、再變小,變小到就只有一個圓點的時候,那么它會變成怎么樣形狀的物體呢?大家誰能用簡單的語言闡述一下它的形狀?學生們在我的挑釁下,再次展開想象:上面是尖尖的,下面是圓圓的物體;有點金字塔樣的形狀;漏斗樣的形狀;圓錐形狀的……這時候,我再次引導學生把想象中的圖形形狀畫在作業本上。同學們畫出來的形狀五花八門,真讓我佩服他們的創新能力。
“今日教育視點”中有一句話:現代的教育不是要裝滿一桶水,而是要點燃一把火。對此,我頗有同感,要點燃那一把火,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轉變學習方式,培養探究能力
數學學習自主化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數學,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有效的數學問題,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平臺和機會,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參與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挖掘學生內在自主探究的潛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1/3和1/4為例,先在創設了剪紙花的情境之后,引導學生自己提出要比較1/3和1/4的大小。然后,先讓學生猜測到底誰大?再指導學生該怎么樣比較就怎么樣比較。在這種開放的情境中,學生由于自身求知的需要,就會通過思考找到許多比較的方法。如①化小數比較;②用折紙的方法比較;③化同分母比較;④化同分子比較。再通過討論,學生自己認識到: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采用化小數來比較,而采用折紙的方法來比較很麻煩。最后又在自主探究中發現了通分的方法。
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新課伊始,我提出一個問題:小芳10周歲,已經過了10次生日,可是她的媽媽從出生到現在才過了8次生日,你知道小芳的媽媽今年幾歲嗎?為什么小芳的媽媽過生日的次數比小芳還少呢?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個情境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認知沖突,原有的認知平衡被打破了,從心底里想“我要學”。
三、鼓勵動手操作,培養實踐能力
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墻上寫有這樣的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記;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可見親自參與、親自實踐是何等重要!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特別是通過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從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的公式推導時,教師可先提出要求: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里裝滿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正好裝滿?小組代表在教具箱中取實驗用的空圓錐、圓柱各一個,分別動手操作。教師問:你們從幾次倒沙子的情況來看看,圓柱和圓柱的體積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實驗結果:有的同學三次正好裝滿,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同學四次正好裝滿,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有的同學不到三次就裝滿了……教師:(從教具柜子里拿出一個空圓柱、一個空圓錐)請大家看看,我往空圓錐里裝滿沙子,再倒進空圓柱里……一次,再來一次,兩次正好裝滿。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兩倍。學生又議論紛紛。這時,有個同學說:老師用的圓柱太小了。教師讓學生4人一組自己動手做實驗,通過實驗得出三次剛好裝滿。然后讓學生調換教具,再次實驗。最后讓學生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就是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實際操作,使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合作、思考、創新的過程,不但順利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而且發展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
(福建省安溪縣感德鎮霞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