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一、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素質
在新世紀的今天,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成為我們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來的。以前,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平時教學“滿堂灌”,復習時則搞“題海戰術”。而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考試成績雖然上去了,但實際動手能力仍然比較差,社會實踐能力則更差。高素質人才首先要具備各種文化素質。在小學階段,數學又是基礎性、工具性非常強的學科。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對其他各科都會產生很強的影響滲透力。所以,在小學階段,一定要加強數學素質教育。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導”的作用,這樣學生才樂意“演”。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就會信任老師。這樣,學生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如在小學數學二年級“萬以內數的寫法”的教學中,在復習上節課學習的“萬以內數的讀法”的基礎上,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學到什么知識?”這時,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調動起來,情緒很熱烈。這樣,學生就從原來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學生學得比較愉快,教師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應該有一套比原來更科學、更合理的考核辦法。不僅要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還應全面考查學生的應用知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辨析問題的能力。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要顯得更為重要,方法、途徑也顯得更為適宜。筆者以關于[a÷b≠ac÷bc(c≠0)]的辨析為例加以說明。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甚至教師會把商不變性質用字母表示寫為a÷b=ac÷bc=(a÷c)(b÷c)(c≠0)。筆者認為,這種寫法是錯誤的。對于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把它作為培養學生辨析能力的一個契機,引導學生進行認真分析和探究。
ac、bc實際是a×c、b×c的縮寫,從商不變性質來看,a、b兩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0除外)商不變。從a÷b=ac÷bc(c≠0]來看,許多學生認為a和b都擴大了c倍,其實沒有。因為這樣寫違背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ac÷bc實際等于a×c÷b×c。按照四則混合運算規則,沒有括號,又屬于同一級別,算式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那么,ac÷bc的結果就不等于a÷b,而是等于ac2/b。由此可見,商不變性質,以上寫法是錯誤的,應該是a÷b=(ac)÷(bc)=(a÷c)÷(b÷c)(c≠0)。
再如“7.5除以一個數的3倍等于2”,在這個文字題中,許多學生甚至教師用方程解答如下:
解:設這個數為x。7.5÷3x=2,3x=7.5÷2,3x=3.75,x=3.75÷3,x=1.25。
筆者認為,這種列式及此方程解法也是錯誤的。從列式來看:“7.5除以一個數的3倍等于2”這個文字題中,先算的順序是一個數的3倍,再算7.5除以一個數的3倍的結果。正確區分,應用小括號加以區別,即7.5÷(3x)=2。從此方程解法來看:方程等號左邊是同一級運算,根據同一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正確應為:7.5÷3x=7.5÷3×x=2.5×x。那么,7.5÷3x=2的解法:7.5÷3x=2,2.5×x=2,x=2÷2.5,x=0.8。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遇到類似的例子不少。遇到類似的例子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我們引導恰當,就能運用這樣的例子培養學生辨析問題的能力,而學生對此也是很感興趣的。這樣,就把壞事變成了好事。
三、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數學較之語文等其他學科,教學相對枯燥乏味。如此,我們就要想方設法在教學中滲透情感,以此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我們不能讓學生從小學就留下“數學難學”“學數學沒意思”的印象。現在的小學生的思維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他們喜歡獨立思考、鉆研問題,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數學知識是理所當然的。但通過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則顯得更為重要。有了誠心、耐心,就能做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感情深,從心底里熱愛學生,工作細致,再加上教師的表率作用,教育方法得當,這樣不僅能贏得學生的愛戴,還能收到較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感情幫,自立強。”學生自信、自強、自立,一是個人努力,二是群體培養。教師要幫助學生組織共同的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提出目標,培養集體主義觀點、信念和情感,把個人自我教育和集體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小組合作、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新世紀是創造高素質人才的世紀,我們作為基礎教師,只有扎扎實實地推進素質教育,不斷加強素質教育理論的完善,才能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
(江蘇省新沂市雙塘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