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馮淑明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村組干部的思想和觀念跟不上時代發展,常見弊病有以下六種:
一是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上“心疼”。有些村組與城鎮相鄰,因城鎮各項建設需要,用地需求持續上升。于是,少數村組干部經不住利益的誘惑。在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工程建設等過程中,往往利用職權謀取私利;二是在強農惠農資金發放上“眼紅”。在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退耕還林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家電下鄉補貼、農村危房改造補助等補助資金發放中,由于相關監管措施不配套,引發少數村組干部見錢眼紅,不免伸手從中牟利;三是在農村計生政策執行上“手癢”。少數村組干部在代為計生部門征收社會撫養費、發放計生獎勵資金時,采取不正當手段撈取好處;四是在專項經費撥付上 “頭昏”。少數村組干部采取編造、弄虛作假的辦法,雁過拔毛,貪污、套取、私分國家對困難戶、低保戶、受災村民的救助補助資金;五是在集體資產上“腦脹”。村集體資產承包合同到期后,少數村組干部為了私利,不按程序,暗箱操作,低價出讓集體資產,為自己蠅頭小利損害集體利益,損公肥私;六是在申報補助救助資金上“近視”。少數村干部在申請辦理低保、困難救濟、災民救濟、危房改造時,為親戚、朋友撈取非正當利益,大搞“人情保”、“關系保”,引發農村信訪問題。
究其原因,除了村干部自身思想素質不高,經不起金錢物質的誘惑外,還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村組干部待遇低,難以“養家糊口”。由于村干部大都是家庭主要勞動力,家庭收入除了干部工資外主要還是依靠種田收入。然而,村里事務日漸繁多,他們往往也無暇顧及自家農田及收益。有的村組干部居于城鎮社區,責任田很少甚至沒有,僅靠微薄工資難以維持生計。二是村級財務管理不嚴,便于“渾水摸魚”。村組干部普遍人少,有的村出納、會計均由一人統管,既管賬又管錢,管理上的漏洞十分明顯。雖然不少地方實行了“村賬鎮管”,但由于鎮財政所和農經站人手少,管收管不了支、管賬管不了錢的現象較多;三是村務公開不到位,容易“暗箱操作”。少數村組在推進黨務、政務、財務公開中“走形式”,村民財務監督小組形同虛設,讓圖謀不軌者有機可乘;四是村組干部與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勾結形成“利益鏈”。村組干部要實現自己的私利需要相關部門人員的配合,而這些部門人員又可通過村組干部來獲取村里的山林、礦產等資源;五是強農惠農資金監管不力,導致“與民爭利”。相關職能部門只注重上級資金的撥付,對資金使用情況卻疏于監督檢查,使少數村干部并沒有專款專用,而是虛列支出,貪污、挪用專項資金;六是對村組干部違紀查處不力,產生“溫床效應”。人們通常以為,村組干部吃吃喝喝屬人之常情,即便違紀查處,也是些小問題,無形中滋長了腐敗的溫床,致使村組干部違紀現象時有發生。
村組干部違紀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以上常見弊病,務必對癥下藥,徹底整治。一是適當提高村組干部工資待遇,從經濟上解決其“后顧之憂”。二是強化村級財務管理,杜絕村主管干部個人說了算、個人簽了算的“一手遮天”弊端,充分發揮“村民理財監督小組”作用;三是推行陽光新政,從監督上促使村組干部“強身健體”。通過“公開欄”和農廉網上詳細公布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種類、規定和標準,以方便查詢并接受監督;四是加強專項資金監管,以堵塞“系統漏洞”。不僅發改、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要監管好專項資金,而且責成使用單位履行資金用途管理之責;五是加強教育引導,使村組干部自覺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六是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從法紀上促使村組干部不敢“以身試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權力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