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桂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0076-02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含義做了科學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就是說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三個方面,表現為個體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種良好的機能狀態,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發揮心理對機體和環境因素的調節功能,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效能狀態和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
臺灣心理學家何永鈺教授提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癥狀出現率,P指內外壓力總和,E指自我強度(個體對內外壓力的承受能力)。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與內外壓力和自我強度有關:心理健康程度與自我強度成正比;與內外壓力成反比。這個公式同樣也適用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根據以上原理,可以得出:學習繁重、壓力過大;自我抗壓強度不足,心理素質欠佳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當今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習適應問題。學習適應性是克服各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適應性能力。
2.厭學。這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這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
(二)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是由于教師對學生不理解而使學生產生抵觸、逆反心理,甚至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或是關系緊張而導致學生的孤獨感、情緒壓抑和抑郁。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學生與父母的關系由父母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待自己的方式所產生。放任和權威型的管教方式對于學生的人格發展不利。而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和也會導致學生心靈受傷或者是更大的逆反和極端情緒。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由于中學時期是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時期,該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變化,性意識萌發,容易導致早戀。
二、當今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1.學習適應問題
第一,可利用一定心理學原理對學生進行學習適應能力訓練。如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訓練,提高自信,改變原來不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之體驗成功,同時提供正面榜樣和積極示范、言語說服教育等。
第二,除了學校教育外,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信心,更好地融入新環境,減少過多的壓力;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培養孩子的學習自主性、生活獨立性,改善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
2.人際關系問題
中學生的大多數心理問題是由于自我同一性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矛盾困惑較多,但又無處傾訴,人際關系的好壞影響著個性和心理的形成。家長與老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加強對學生的關懷和理解。
3.青春期心理問題
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以及強烈的獨立意識是導致該階段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多結交同伴,傾訴和共同活動有利于得到情感的宣泄。中學生積極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能樹立集體觀念,同時在與同伴正常友好交往的過程中,可使心情振奮。特別對較為內向的中學生,更應該引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以防孤獨、抑郁影響心理健康。正確調節自我,做到有自知之明。
中學生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了解和評價,了解自己身體的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狀況,把握住自己,常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做事要根據自己的客觀狀況出發,制定客觀的切合實際的目標,以免導致情緒的巨大落差產生心理問題。
情緒、情感既可成為行為的內驅力,又與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情緒不穩定,容易使心理失去平衡,長此以往可能使人心理失調,導致生理、心理疾病。中學生情緒的穩定,是中學生心理衛生最為重要的內容。學會利用心理自衛機制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以恢復心理平衡。正確看待自己的性意識,合理宣泄,保持情緒健康向上。
如果不良情緒積蓄過多,得不到適當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緊張狀態。若持續時間過長或強度過高,還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中學生也應該選擇合適的時候、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著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未來,我們熱切希望學校、教師、社會各界都來關心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