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莉
◆中國的現代化決不能以農村的凋敝、農民的困苦、農業的衰弱為代價。讓幾億農民“平等參與”和“共同分享”,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沒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配置資源,更沒有實質性的城鄉一體、公平發展。
◆如果農村不能實行市場配置資源,那么我國的市場經濟就是殘缺的、城鄉要素交換就很難做到公平。
◆農村改革說到底,就是激活生產要素的流動、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其在適應發展現代農業要求的同時,也能保障和提升農民財產權。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是在我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關鍵時刻作出的最為全面徹底的改革綱領。其中,在農村改革上有一系列重大的創新,形成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個里程碑。
一、從克服二元結構,城鄉一體發展的高度,提出了根本的指導思想和制度設計。
《決定》明確提出,要“真正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這就將農村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改革方向提升到了新的更高的層面。
讓農民“平等參與”、“共同分享”,是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核心,是根本的制度設計。它進一步明確了城鄉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著力解決好中國幾億農民如何進入現代化的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不解決好幾億農民的問題,便無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現代化決不能以農村的凋敝、農民的困苦、農業的衰弱為代價。讓幾億農民“平等參與”和“共同分享”,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不斷提高幾億農民的“分享”水平,既是社會公平的要求,更是持續擴大有效需求的最大潛力。顯然,“平等參與”、“共同分享”八個字,既一以貫之地體現了全面改革的根本導向,又凸顯出三農問題在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
二、實現“平等參與”、“共同分享”的改革路徑
第一,完善農村基本產權制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堅持集體所有權、穩定家庭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既確保和提升農戶的基本權益,又能有效推動土地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決定》首次明確提出三權相對分離的指導思想,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的積極探索。其意義決不下于當年聯產承包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承包經營權的權能,新增了“抵押、擔保”的內容。由于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的雙重架構,長期以來抵押擔保受到限制。這次《決定》明確可以“抵押、擔保”,使農戶擁有了完整充分的生產要素權能,既有利于適應現實經營的需要,也有利于顯化和提升生產要素的市場價值;在重申“家庭經營”基礎地位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這是《決定》在總結各地探索實踐基礎上的一個新的提法,賦予了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更大的空間——在保障家庭經營權益的基礎上可探索更多現代要素和資源進入農業農村的途徑,從而使得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權能與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經營主體接軌。特別是明確了“企業經營”和“農業企業”的地位,顯然突破了過去的眼界;對股份制、合作經濟予以更多的重視和鼓勵。農民以什么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以什么身份(是經營主體還是僅僅作為雇工)參與規模經營,既直接決定了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分享規模經營的利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今后農村的經濟社會結構。國內外許多經驗證明,發展合作經濟,是在規模經營中保障農戶權益,避免“資本”擠農、經營權“過度向少數人集中”的矛盾,使農民真正平等地參與和分享規模經營的現實途徑;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集體經濟最好的實現形式,是龍頭企業與農民對接的有效平臺,也是推進社會化服務的基本主體。這四點集于一身,賦予了合作經濟更加突出的重要性。
第二,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這既是農民作為集體經濟成員應有的權益,也是富裕農民的主要基礎。計劃經濟證明,僅靠政府是不能解決老百姓富裕問題的,主要靠群眾自已解放自已。改革賦予農民聯產承包經營權,使集體經濟產權真正落實到了農民身上。但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產權在現實中仍然是不充分、不完整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于缺乏流動性,既難以實現優化配置,也不能真正體現財產性。《決定》鮮明地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就是要還原農民享有的集體產權的財產性質,使其為農民的經營或流轉帶來應有的財產性收入,同時對于今后的市民化也是一個重要的“財產”基礎。這毫無疑問是一個重大突破。
第三,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是《決定》首次提出重大原則。它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必然要求,是保證農民“平等參與”、“共同分享”的基本制度設計。沒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配置資源,更沒有實質性的城鄉一體、公平發展。可以說,這是在市場導向下克服二元結構的根本原則。《決定》的許多改革措施,都是這一根本原則在各方面的具體體現。在此基礎上,《決定》又特別強調要“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從生產要素角度來看農民權益,更強化了以“平等交換”實現“平等參與”“共同分享”的必然性、重要性。因此,徹底的改革必須直指這一根本弊端,建立起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機制和平臺。這是克服二元結構矛盾的一個根本之舉。
第四,建立農村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農村是市場化最薄弱的地方,資源配置和要素流動基本上沒有市場機制,這既是低效的,也是不公平的。武漢及國內一系列產權交易市場的試驗都證明,只有在統一、規范、公開、公正的市場平臺上,才能真正實現產權的價值發現功能,體現土地等資源的稀缺性,促進要素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的效率,避免行政干預和“資本強勢”帶來的種種弊端和風險。所以,要推動農村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要實現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要實現和提升農民的財產權利、要通過讓農民“平等參與”來實現“共同分享”,就必須依靠規范的市場機制。這也是這次決定的一個突出貢獻。過去總認為農村不能實行市場機制,或者只能是不完全的市場經濟。這次決定鮮明地提出了農村資源配置市場化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具體任務(如“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承包經營權要通過公開市場流轉”、“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農產品要“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等),這無疑是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一個重大提升。它與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設計是高度一致的,體現了徹底的市場化改革導向——如果農村不能實行市場配置資源,那么我國的市場經濟就是殘缺的,城鄉要素交換就很難做到公平。因此,建立農村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既是整個市場化改革的應有之義,又是最關鍵的領域之一。當然,也必須明確由于農業資源的特殊性,必須嚴格管控耕地紅線、糧食安全等問題。這些與農村要素流動的市場化并不矛盾——在要素的流動和配置上必須堅持市場機制,而對于耕地保有、糧食安全等不能隨意流動配置的領域則實行嚴格的管控和有力的政策扶持。
在深入學習領會三中全會精神的基礎上,如何從湖北實際出發,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改革任務,還需要深入思考、積極探索,既大膽又穩妥地實踐。為此,需要在切實做好確權等基礎性工作的同時,抓住若干“牽一發動全身”的重要環節重點突破。對此,建議以市場化為突破口、以發展合作經濟為主要抓手、以“四化同步示范鎮”為探索平臺,大膽先行先試,走出一條路子來。
以市場化為突破口。農村改革說到底,就是激活生產要素的流動、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其在適應發展現代農業要求的同時,也能保障和提升農民財產權。對此,最規范和最有效率的平臺就是“市場”。加快構建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和建設用地市場,形成規范的市場機制,是“搞活一池春水”的關鍵。
以引導發展合作經濟為主要抓手。近年來我省土地流轉明顯加快,其中以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的也不少,并產生了華豐、彭墩等一批很好的典型。但從總體上看,合作經營主體的發展還是相對滯后。最近中央農村工作會進一步提出“加快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更加凸顯了合作經濟的重要性。這也提示我們,在全面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的過程中,要把股份制的合作經濟作為一項“牽一發動全身”的基礎性工程來抓,使之與其它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紐帶”作用。前不久我們曾去過山東,感到山東在培育新型主體中對合作社予以更多地重視,工作很有章法和創新,對各方面帶動作用突出。我省可借鑒外省做法,進一步深化調研,總結經驗,理出問題,研究措施,分類指導,使合作經濟真正成為帶動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以“四化同步”示范鎮為試驗平臺。在我省農村改革發展的各個層面試點中,“四化同步”示范鎮是最全面也最有探索性和帶動性的。同時,示范鎮的建設也迫切需要改革的推動。建議明確以“四化同步”示范鎮作為首要的試點平臺,一切農村改革的探索都可以首先在示范鎮上先行先試,如率先在示范鎮建立與武漢產權交易所聯網的交易平臺,允許其增減掛鉤指標在地市一級交易,率先探索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積極探索具有更高融資效率的市場化融資模式,積極推動股份制的合作經濟成為現代農業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的主要載體,積極探索鎮域“四區共建”及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總之,可以賦予“四化同步”示范鎮更大的探索空間和先行先試權利。
(作者系省委財經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