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緒才
“往年塞得滿滿的儲藏間空了,今年吃個水果都要自己掏錢,孩子都說好玩意兒少了……”今年春節,在中央八項規定下,一些公務員的“額外福利”沒了,體會了一把過“裸年”的感覺。
年關也是“廉關”。年前,中央的一系列禁令,讓公務員的年過得“有點緊”。往年司空見慣的年終獎、年貨,今年基本上都被停發了,讓一些干部“空手”回家過了個“裸年”,這都是執行中央禁令堅決的體現。
長期以來,每到年終,政府機關單位給干部職工發物資、獎金等,該發不該發的都得發似乎成了“規矩”和“習慣”。隨著“八項規定”給公務員隱性福利戴上了“緊箍咒”,多數黨政機關都“一毛不拔”,不少公務員抱怨也屬“正常”。畢竟,從“該發不該發的都發”到“一毛不拔”,是有些不適應。
然而,公務員是什么?通俗點說,是一份工作而已,單位該給的工資和福利給了,就不應該多發多拿。往高里說,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既然是公仆,就應該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分明,清清楚楚。百姓的年貨都自己掏錢買,如果公仆家里“購物卡用不完,吃喝用儲藏室擺不下”,這哪像個公仆的樣子?
其實,機關單位那份盡在不言中的所謂“福利”,就是腐敗的土壤。而從這土壤上長出來的是“工資基本不動”的特別待遇,這是公務員生存方式的怪象,是“非常態”的。現在要公務員動動工資了,是一種回歸,這才是常態。官員的吐槽,只會令人反感,不會招來絲毫同情。
“廉不廉,看過年;潔不潔,看過節。”對公務員來說,節日期間確實是試金石。官風正則民風順,官員廉才聚民心,正如古人所說“公生明,廉生威”,可謂廉潔也是一種力量。期待“吃個蘋果都要掏錢買”的效果更持久、更廣泛,從而根本上實現政治生態的風清氣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