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生
不久前,聽到一位鎮長抱怨說,從年初到現在,他與上級有關部門簽訂責任狀多達20個,有綜合性工作目標, 也有單項性工作目標;有長期性工作任務, 還有階段性工作任務,而且目標越來越細,責任越來越明,措施越來越硬。名目繁多的責任狀,讓基層干部有苦難言。
簽訂責任狀的初衷是好的。通過訂立責任狀這種形式,促使責任人增強責任意識,朝著既定目標努力,應該說是十分必要的。遺憾的是,有些地方似乎對責任狀產生了“依賴性”。
一些地方視責任狀為靈丹妙藥,不論大事、小事,不分輕重緩急,不管有無必要,凡事必簽責任狀。本來簽責任狀是想強調一項工作很重要,但“重要”的工作多了,反倒事事都不重要了。再者,有一些上級部門只訂目標,不管過程,把工作簡單地一分了之,把責任推到基層;有的責任狀內容不厭其詳,就是缺乏科學的考核機制,簽訂責任書轟轟烈烈,過后常常是冷冷清清,使得責任狀有名無實,虎頭蛇尾,完不成責任時,互相推諉扯皮,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簽訂責任書,貴在精要管用。所謂“精要”,就是要求上級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從科學決策出發,精心謀劃工作思路,責任狀要少而精。該簽的,要能解決問題,不該簽的、或可簽可不簽的責任狀一律不簽。而所謂“管用”,一方面,要求責任狀必須訂得具體實在,可操作性強,能夠實施。另一方面,簽訂責任狀后,下級單位要使實勁、做實功,使責任狀“落實”。上級主管部門要強化督促,嚴格考核,兌現獎懲,決不能一簽了之,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