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伯
近年來,移民熱潮持續不退。很多事業有成的中產階層,花費了大量金錢、精力,千方百計來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卻發現難以找到工作,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就算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后,也會發現困難重重,種種的不如意,導致了移民的“圍城”效應——國內的人想出去,國外的人想回來。
究竟在國內還是國外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答案其實很簡單:幸福與否,不在于表象和他人的羨慕,而在于自我的評估和對某種生活方式的追求。你最看重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如果你能夠得到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你就能得到幸福。反之,即使千辛萬苦到了國外,你也依然嗅不到幸福的味道。
投資移民:噩夢的開始
劉國柱和妻子王媛媛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創業,屬于中國第一批農民企業家,他在廣東有三家飲料瓶廠,資產豐厚。可是,國內市場瞬息萬變,劉國柱總是過著操心勞累的日子,他無數次夢見自己醒來后身無分文的場景。
劉國柱準備給自己留條后路,他買了70萬加元的加拿大國債,帶著全家人于2012年投資移民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市。當地的房子不錯,不僅有一塊很大的草坪,還是獨立小樓,價位也不高,在40萬加元到70萬加元之間。劉國柱覺得投資買房比較保值,便找到當地的房屋中介,沒想到被騙,花了100萬加元,卻只買到僅值65萬加元的房子。
劉國柱在當地沒朋友,更沒認識的人。有一天,他在網上看到老鄉聚會的信息后,便興奮地趕去參加。大家約好,每人交15加元,在公園里會餐。期間談起他高價買房的事,有人安慰他:“當地人恨透了中國投資移民,覺得是我們哄抬了房價,讓他們買不起房,所以能宰一刀是一刀,你不是第一個上當的。”在加拿大、美國等許多投資移民項目中,來自中國的投資者約占75%,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加起來還要多很多。
國內的生意需要劉國柱回去打理,但兒子還在加拿大念技校,他放心不下,便讓妻子留下來陪讀。加拿大房價不高,但每年的開銷卻是一筆天文數字:生活費、地校稅、電暖氣費、物業掃雪、孩子的學費……每年要花近40萬元人民幣。妻子覺得閑在家里無聊,加上國內生意不景氣,她想替劉國柱分擔點,便決定出門打工,可由于語言不通,又沒啥傍身的技能,只好去一家公寓大樓當清潔工。上班第一天,她正修剪樓外的草坪,一個白人女子突然沖過來,對她怒氣沖沖地指手畫腳。原來,對方本是這里的清潔工,剛被解雇,她認為是王媛媛搶了她的工作。
郁悶地干了幾天后,王媛媛被老板辭掉了。經一老鄉介紹,她來到一家位于唐人街上的飯店當洗碗工。可不久后,她原本纖細白嫩的雙手就變得粗糙無比,又累得患上了肩周炎,只好不干了。
最令王媛瑗不安的是,兒子“適應”得倒是出乎意料的快,上技校不久,就跟一伙同學打成一片,今天開派對在外面過夜,明天去露營,一大群男男女女擠在一個帳蓬里睡覺。有一天,王媛媛從外面回家,兒子開的派對剛散場,她聞到家里有一股濃烈的香味。她問兒子:“這是什么味道?”兒子搖搖頭,只顧玩iPad,不理她,王媛媛只得作罷。有一天,她和一個中國朋友從一個公園里走過,看見一群當地人坐在長椅上吸煙,風中飄來同樣的香味。朋友說:“這伙人在吸大麻。”王媛媛一聽,心里頓時忐忑不安。
兒子吸沒吸大麻?王媛媛心存疑惑,又不敢問兒子。晚上,王媛媛和劉國柱在QQ上視頻時,把白天的事講了,劉國柱也驚出一身冷汗。王媛媛就開始哭訴:“我們這是為了什么呀?在國內好好的,為什么偏要來這里吃苦,難不成是為了兒子當個技工?”
加拿大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卻是一片人情的荒漠,在這里生活,需要有極強的耐寂寞的能力:沒有什么社交,你的手機可能兩個月接不到一個電話;沒有什么娛樂活動,除非你喜歡在酒吧潮濕的空氣里喝冰冷的啤酒。很多中國來的移民,一下子失去了國內的親情環境,就像投進沙漠的小苗,感情很快就被風干。因此,在加拿大,無論生活多么苦,無論掙錢多么不易,中國來的移民,大多要擠出時間擠出資金,生一兩個孩子,然后在家里尋找人間溫情。劉國柱認識的幾個移民,都在加拿大生了孩子。
劉國柱沒有這個心思,因為他還有一塊很大的心病:跟不少投資移民者一樣,移民時,他并沒向加拿大政府報告自己在國內擁有的幾個工廠,但是,加拿大法律規定,移民的海外資產,必須在移民后的第三年4月30日之前申報。如果不報,就是偷稅,可能要坐牢,而且等他們死后,根本沒辦法轉給兒子!如果報了,每年都要繳納巨稅,將來還要繳納高額的遺產稅,能留給兒子的只是一小部分。
最近,朋友告訴劉國柱的一個消息,簡直令他惶惶不可終日了:加拿大政府出臺新法,鼓勵舉報新移民的海外資產,被查實的海外資產中的20%將作為獎金獎給舉報人。劉國柱非常擔心哪天被人舉報,惱人的噩夢再次向他襲來。劉國柱無數次反問自己:移民之舉難道錯了?
技術移民:現實太骨感
張靖舉與馬姍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來美國之前,同在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做高級研究員,工作沒多久,他們就在三環內買了240平方米的大房子。六歲的女兒也很優秀,一家人其樂融融。
十年前,張靖舉和馬姍忽然萌生了出國的念頭,聽說美國的素質教育很好,為了女兒,兩人決定移民。像他們這種高級技術人才,申請個H1工作簽證,美國政府是白揀了便宜。所以,簽證申請很快就批了下來,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踏上了異國他鄉。
到了洛杉磯,張靖舉信心滿滿地四處找工作,可一個多月過去了,他不但沒找到工作,還被黑人在街上搶劫了兩次,有一次差點被對方用刀砍中。
張靖舉發現了這里的移民“怪”現象:清華的博士修汽車,北大的英語碩士在房產中介當接待……有一天,張靖舉從華人網站看到一則小廣告,招收一個房屋維修臨時工,為了貼補家用,他硬著頭皮去了。一起干活的有五個人,中午大家一邊吃熱狗一邊閑聊,張靖舉發現幾個工友雖然滿臉滿身油漆,但談吐不凡,便問起他們的來歷,結果讓張靖舉大吃一驚:一個原是省級機關公務員,其余三個原是大學老師,其中一個還是復旦大學的化學系教授。
張靖舉的心情漸漸陰郁起來,看來技術移民者在美國一點也不吃香。但現在回頭,一方面自己心有不甘,另一方面,出來前國內的朋友都羨慕他能出國,如果現在灰頭土臉地回去,豈不讓人笑話?
于是,張靖舉更賣力地找專業對口的工作。他先后投了三百多份CV(在歐美較流行的履歷表),卻只得到了可憐的兩次面試機會。找了一年工作,也沒結果。張靖舉聽說當地公司大多要擁有美國本土學歷的人,便咬咬牙,申請了獎學金,去哥倫比亞大學念研究生。他辛苦讀了兩年,取得了碩士學位,又找了半年工作,好不容易才進入一家IT公司。
張靖舉覺得辛苦沒有白費,一家人也為他高興,全家破例,來美國后第一次去一家中餐館大吃了一頓。
可好景不長,張靖舉在公司只干了半年,公司就因效益不好,解雇了研究室的七名員工,張靖舉也在其中。
張靖舉是含著眼淚離開公司的。他知道,在找個專業對口的工作像中大獎的美國,丟掉這份工作,他的前途將變得更加渺茫。果然,他陸續發出了一千余份CV,除了獲得了一次半個月的試用期外,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這些年,全家的生活費主要靠馬姍打“累脖工”。來美國后,馬姍也找了一段時間專業對口的工作,始終沒有結果,便一頭扎進一家首飾廠里,給老板穿珠子。這一穿,就是十年,一個水靈俊俏的白領,變成了滿臉滄桑的打工嫂。現在,兩人都不敢看十年前在國內時的照片,一比心里就酸楚,索性把電腦里以前的照片都隱藏了起來,再也不打開。
張靖舉打了一段時間零工后,找到了一個穩定的工作:給印第安人送外賣。印第安人大多住在保護區內,基本不工作,靠政府救濟生活,整天吃外賣。張靖舉就開著二手車,每天穿棱于各個印第安人保護區,陪著笑臉送外賣,只有這樣才能多拿一點小費。
岳母病危時,張靖舉全家回了一次國。國內的同事同學,紛紛設宴招待。大家個個意氣風發,張靖舉覺得很沒面子,便說自己在美國做食品貿易,妻子做珠寶設計。
想想自己當年賣掉的北京房子,如果不出國,現在已值千萬了。可是,移民十年,自己得到了什么?張靖舉也動過回國的念頭,但一想,現在回去,跟別人比,已經落后了一大截,有什么意思?而且,女兒在中學里成績優異,并且發誓考取常春藤。女兒的前途,是張靖舉夫婦留在美國最后的動力。
與張靖舉的堅持不同,孟進夫婦則為了孩子毅然回國。他們原本都是國內的工程師,到美國不久,孟進找了份在郵電局碼包裹的工作,妻子在壽司店里做壽司,生活也算過得去,但上初中的兒子卻過得很慘。原來,他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在學校里天天受同學欺負:歐裔同學管他叫“Chinese Man”,這是個極具貶義的稱呼;南美裔同學在球場上不踢球,專踢他的腿,然后大家一齊拍手叫好;非裔同學則直接管他要錢,不給,就把他推到沒監控探頭的地方,狠狠地給他兩拳。
孟進聽說過一些北美學校里存在嚴重的欺凌現象,但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他想給兒子換所學校,但兒子堅決不換。兒子的理由很簡單,剛來前三個月,受欺負最嚴重。如果現在換新學校,他就要重新面對整整三個月的欺凌了。孟進聽了,不禁偷偷流淚。晚上,夫妻倆研究了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他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喊兒子起床吃飯上學,而是給旅游公司打電話,訂了三張回國的機票。訂完機票,夫妻倆相對而笑:這美國夢,也該醒醒了。
想移民,務必放下兩種心態
(高天,社會學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隨著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很多國人通過旅游的方式走出國門。剛一接觸國外,感覺非常好:到處都是藍天白云,綠樹蔥蔥;食品安全質量好,價格還不高;日用品包括衣服在內相比國內而言,性價比很高;公立教育基本免費,孩子快樂成長。這和國內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國內的中產階層隨著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對于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旦看到國外在這些方面的領先之處,不由得怦然心動,很多人都是基于這些理由移民的。似乎移民海外就能夠消除國內的種種不如意,得到幸福。
對于國內的中產階層而言,移民基本就是兩個途徑: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目前各國都大幅提高了投資移民的門檻,即使成功移民,也得花費巨額的金錢。而后者則受到種種限制,如抽簽等,目前成功的幾率也大幅降低。總之,移民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因此,在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去移民之前,必須要對自己是否適合移民進行預評估。移民,其實不僅僅是換個生活環境的問題,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的劇烈變遷。對于中國人而言,同時還存在著文化沖擊。經常有人說,國外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對于移民而言,自然環境和生活設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融入當地社會,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理解當地的文化“密碼”,才能獲得人際支持和社會認同,獲得精神層面的幸福。而對于大多數移民而言,這都是非常困難的。
由于存在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在工作之外,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很難找到日常聊天的共同話題。比如,美國人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上的種種行為方式和中國人建立在熟人關系基礎上的行為方式就很難相互欣賞,美國人雖然會幫助陌生人,但與朋友交往是和自己的隱私和家庭分開的,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和個體自由,很難像中國人那樣不分你我。種種差異,使得移民者發現,自己始終被貼著一個移民標簽,很難融入當地社區。更不要說,美式食品雖然營養豐富,但是其菜式和中國那些花樣百出的菜式相比實在反差太大,又不能在外聚餐喝酒(西式聚餐一般不喝酒,只聊天,中國人往往很不習慣)。
當無法真正欣賞和接受國外的生活方式,無法真正理解當地的文化“密碼”,難以建立在當地的人際網絡時,無聊、寂寞感就會油然而生,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談幸福的。
由于西方基本是比較成熟的以中產為主的社會,許多行業的發展機會是相對固定的,憑借努力,晉升為中產是有可能的,但想繼續向上流動,對于移民者而言,基本是不可能的。
這時候,移民者往往會懷念國內的各種好處:朋友間的親密無間,死黨好友間的資源共享,各種美食佳肴,各種共同的聊天話題和群體活動,以及國內經濟迅猛發展而產生的各種難以預期的發展機會,會產生回國的沖動,但對比國內同齡人,又覺得自己事業無成,放不下面子,和國內同齡人比不算成功,反而產生了自我否定和懷疑。
我們可以看到,在出國之前,由于對個體生活質量的追求,準移民者往往放大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美好的一面,而對可能遇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融入方面的困難估計不足,認為好的自然環境、好的教育就是幸福。而出國以后,由于社會和文化融入的困難和事業天花板,移民者又容易產生挫折、沮喪的心理,會放大對國外生活的不適感,認為自己不幸福。這兩種心態都是很不可取的。
移民之前,應該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求,進行評估。即出國想獲得什么,會失去什么,自己究竟最看重的是什么。這樣評估以后,就會對是否移民進行理性的思考,對于移民后的得失也會比較心平氣和地去對待,從而才可能真正得到內心的幸福。
如果覺得自己對環境非常重視,那么,出國確實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但如果自己重視的是家人、朋友和社會認可度,那么,國外很難給你提供這些,在國內恐怕更能滿足這些方面的需求。至于子女教育,西式教育強調素質和個人發展,確實有重視人性的一面,但并非如國內很多人想象那樣毫無缺陷。從根本上來說,美國教育也是學區制,和家長的經濟社會地位密切相關,如果經濟社會地位不高,很難讓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中國教育強調記憶能力和基礎知識,也有其長處。要知道,美國人如今也在反思自己的基礎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