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巴奇 柏舟
人們常常不假思索就做出決定,更準確地說,在“有意識地”思考之前就做出決定。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給測試對象一些非自己選區的美國州長及參議員候選人的照片,要求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模擬投票。沒想到,模擬投票的結果竟然和稍后公布的正式投票結果十分接近!這不是巧合,而是潛意識的功勞。當我們決定投票給誰、買些什么、去哪里度假和其他許多事情時,潛意識思維往往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先入為主的判斷】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負責理性的思維與情緒,而潛意識是非理性的大本營。現代的認知心理學家發現,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從石器時代智取乳齒象、中世紀的騎士長槍競技,到在2]世紀賣空蘋果股票,意識和潛意識都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提到,自發思考十分快速、有效率且通常不在意識思維的范疇,因此無關深思熟慮,也缺乏計劃性,只需要簡單的刺激就能有所反應。例如看到此頁的文字,就可以輕易聯結它儲存在腦中的字意。受控思考則完全相反,需要刻意且相對緩慢地在意識思維中進行推敲,想想你在填個人所得稅申報書時花了多少心力就知道了。
我們必須先知道潛意識思維對我們的影響,才不會被這些難以理解和控制的沖動所淹沒。各種行為(例如交友、快速適應新工作或克服酗酒問題)的調控能力,除了受到基因、性格和社會網絡的影響之外,也取決于我們是否能辨識并克制各種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自發沖動和情緒。我們如果想要自在地生活,就必須先認識自我的潛意識思維。
當我們遇到陌生人時,對他的第一印象甚至在對話開始前就已經產生了。我們可能會觀察對方的種族、性別和年齡,這些特征會自動聯結到已經內化的刻板印象,默認什么樣的人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模式,例如懶散、討喜、機智等。
一般來說,人們很難厘清各種正面和負面情緒的來源,并且時常誤解它們真正的起因。有一項經典的電話訪談研究顯示,訪談當天的天氣會影響受訪者對自己人生的整體評估。如果當天是好天氣,受訪者更傾向于認為自己的一生過得不錯。當受訪者被要求注意當天的天氣時,天氣對他們造成的情緒影響便不復存在。
【行為影響心理】
德國烏茲堡大學的弗里茨·斯特拉克在20世紀80年代和同事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發現受試者的臉部表情(微笑或皺眉)會影響他們對眼前物品的評價。受試者用牙齒咬住鉛筆(此動作使用的肌肉與微笑時相同)或用嘴唇抿住鉛筆(使用的肌肉與皺眉時相同)時,會促發相應表情暗示的心理狀態。
有許多生理動作和知覺感受都會誘發具有象征性或隱喻內涵的心理狀態。例如,想起過去曾經傷害別人的情感,會讓你比較想要友善地幫助別人并和他人合作,這是一種對過去惡行的補償心態。另一項廣為人知的研究也顯示,提醒受試者回想起某件感到罪惡的行為之后,如果受試者有洗手行為(研究人員佯稱實驗室中容易傳染感冒而要他們去洗手),則似乎可以“洗去”他們的罪惡感;和沒有洗手的受試者相比,洗完手的受試者所有的友善或幫助傾向都會消失。這個現象被稱作“麥克白效應”(源自莎士比亞劇作角色“麥克白夫人”的強迫性洗手儀式)。
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比如,一項研究顯示,一些政治傾向較為保守的受試者接種H1N1流感病毒疫苗之后,對新移民的態度會比沒有接種疫苗的受試者友善。流感疫苗對他們的保護似乎延伸到了他們對新移民的觀感,讓他們覺得新移民比較安全、沒有侵略性,也不會破壞自己現有的文化。
人們時常用比喻描述周遭的人和事,例如“緊密”的人際關系或“冷酷”的父親。一個被稱作“概念鷹架”的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善用比喻,是因為心中的抽象概念和真實世界中的事物有強烈的聯系。研究顯示,握著熱咖啡的受試者與握著冰咖啡的受試者相比,容易覺得眼前的人溫暖、友善且大方;坐硬椅子的受試者比坐軟椅子的受試者表現得更加強硬而且不愿妥協;此外,握住粗糙的物品也會讓受試者對社交狀況感到突兀且不順利。
我們很容易不自覺地對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進行粗略的“好與壞”的分類。這些無法察覺的自動反應甚至會轉化成許多行為,影響我們去接近或遠離某事物。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維爾斯最近根據這個想法,開發出一種介入療法治療酗酒。在治療中,病人必須一邊不斷推開一個把手,一邊看與酗酒有關的圖片。一年后,他們對酒精反射性地表現出了較多負面態度。肌肉運動在潛意識層面與回避反應建立了聯結,并發展出對酒精的負面心態和根深蒂固的拒絕反應,使得病人在離開醫院后仍然可以成功克制飲酒的沖動。
【自由意志并非時刻工作】
關于行為的動機,現代的理論觀點與弗洛伊德的不盡相同,因為前者的結論來自對普通大眾的群體研究,而后者的結論則是來自對精神病患的個案研究。現代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套心理系統,此系統可以在意識可察覺和不可察覺的兩種狀態下運作:而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心靈具有和意識活動完全獨立的運作方式。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某個自我設定的目標,我們追求該目標的方式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馬賽厄斯·皮斯格林尼和查爾斯·弗瑞斯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威爾康基金會神經造影中心時,曾研究過這個現象。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一收到他們給的信號就以最快速度去推動一個把手,而在每次給予信號前,受試者都被有意或無意地暗示,推完把手后會有什么樣的獎勵。結果發現,高獎勵的暗示(數英鎊,低獎勵則是數便士)會讓受試者的反應變快,無論暗示是否被意識到都一樣。此外,腦造影顯示,對動機有反應的腦區,在收到意識可察覺或無法察覺的獎勵暗示時都會活化。這項研究以及其他類似的研究都顯示,潛意識信息也可以刺激人們去追求某個目標,即使沒有察覺到動機來源也沒關系,也就是說,不需要意識或自由意志涉入其中。
為什么人們無法達成的愿望會以影像和故事的方式出現在夢中?因為,潛意識思維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無論我們是完全清醒還是沉浸在深沉的夢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