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蒙
(甘肅農業大學 人文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在相對農業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大量的農村人口成為阻礙農民人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的阻力。而這一時期城市經濟尤其是工業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刺激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在相對利益偏好驅使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工業帶轉移。這一現象逐漸影響農村人口的結構變化,從而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方面,它對穩定農村居民收入、緩解就業壓力起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它造成了農村優勢勞動力的外流,致使農業生產科技的現代化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勞動力短缺。這一現象在眾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普遍存在,并嚴重影響和制約著當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探索,把握問題的本質,并尋求解決方法。筆者以河南省信陽市東雙河鎮為樣本,對農村人口和經濟問題進行問卷調查,試圖了解當地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對農村人口結構變化以及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以求對我國其他地區相類似的農村人口流動問題提供參考和幫助。
東雙河鎮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城區以南,海拔在74.4—330.6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全年無霜期約220天。東雙河鎮鄉鎮行政區域面積127平方公里,2012年末常用耕地面積3801.9公頃。全鎮下轄19個行政村,1個街道委員會,總共6111戶,共4.2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8850元,人均外出從業取得收入3334元。筆者根據東雙河鎮19個行政村的地理位置(山區、緩沖平原區),人均耕地(多、中、少),人均收入水平(高、中、低)選取外出人口比較典型的10個村莊。本次調查主要采用隨機到戶訪談的形式,一共完成問卷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3份,涉及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56戶,沒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37戶,涉及442人。從勞動力的農業與非農業配置結構看,被調查農戶的勞動力為347人,其中外出打工159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5.82%(具體見表1)。
從整體上看,被調查村莊位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屬季風氣候,春溫多變,夏熱多雨,秋涼晴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干旱、洪澇、寒潮、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調查地區人均耕地約0.1公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03.70%,人均收入8850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11.78%。由此可看出,被調查地區單位耕地產出高于全國水平,農村人均年收入水平良好。
農村勞動力作為農村家庭和整個農村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數量、特征變化直接影響到農村家庭和農村人口的結構變化。而農村勞動力的變化主要是由農村勞動力外出引起的,因此,本文通過被調查農村的外出勞動力與未外出勞動力的年齡以及撫養人口比率來比較分析,以闡述這一影響。

表1 調查村莊概況
注;勞動力是指年齡在15—64歲之間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的農村戶籍人口;外出勞動力是指外出到其他縣級以上行政區,且外出時間在三個月以上的農村戶籍人口。
從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外出勞動力與未外出勞動力在年齡以及撫養人口比率這兩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從年齡結構來看,在外出勞動力中40 歲以下者占80%以上,而未外出勞動力中,40 歲以下者僅占53%。從需撫養人口來看,少年兒童撫養比率為22.74%,老年人口撫養比率為12%,總撫養比率34.74%。這說明外出勞動力主要是青壯年,而在農村人口中又有大量的需撫養人口。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少年兒童和老年人口在農村人口結構中的相對比例增加,形成了農村中留守兒童和老年人口數較多這一特點。
根據調查所得,半流動的外出務工模式是大部分擁有外出務工勞動力家庭的首選模式。而由于家庭分工、男性女性勞動力的體能差異等因素, 這種半流動的模式主要表現為丈夫外出務工、妻子留守農村務農。這就使得農村留守人口中女性偏多。根據調查顯示(見表4):被調查農村外出就業的男性勞動力占外出人數的87.2%,其中已婚男性勞動力占62.5%;留守的女性勞動力占實際務農勞動力人數的74.3%,其中已婚女性占45.3%。由此說明,外出勞動力中主要以已婚男性為主,而留守勞動力中以已婚女性居多,致使農村留守人口中婦女比重加大。

表2 外出與未外出勞動力比較

表3 撫養人口比率表

表4 外出與未外出勞動力性別及婚姻狀況比較 單位:%
繁榮的城市經濟和活躍的勞動力市場,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但是這種人口流動是“上位流動”,即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的主體主要以有一定文化知識水平或有一技之長、思想觀念比較開放的年輕人為主,他們在年齡、知識、才能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根據調查(見表5),該地外出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上,他們在整個外出勞動力群體中的比率達到了81.63%。相比之下,留守農村勞動力中,文化程度為小學及小學以下的比率是59.2%。這就充分說明,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技術的年輕勞動力。這種農村勞動力人口的“上位流動”造成了農村最需要的人才、知識、技術等大量向城市集中,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文化技能素質偏低,造成農村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動力不足,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高文化程度、高技能、新思想的年輕勞動力)缺位。

表5 外出勞動力與未外出勞動力文化程度比較 單位:%
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土地資源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兩個關鍵要素,其配置屬性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將從被調查農戶在農業勞動力的配置方面和農戶土地資源配置方面進行分析,來闡述它們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1.在農業勞動力配置方面
調查資料顯示(見表6):在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中,耕地由父母耕種的占55.6%,由夫妻中一人耕種的占36.4%;而在無外出勞動力的農戶中,耕地由父母耕種的僅占13.9%,由夫妻中一人耕種的占73.2%。由此可以看出,這種農業勞動力配置的變化是勞動力外出導致的。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方面,它緩解了尖銳的人地矛盾,使得一部分農業剩余勞動力得以再就業;另一方面,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大部分是文化程度較高的男性青壯年,這就使得留守在農村的實際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多為老人和婦女。這種現象對農業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農業新技術的應用產生了一定阻礙。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一部分農戶在農忙時節可能缺乏勞動力。據筆者調查了解,農忙時節,在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中,仍舊不缺勞動力的占41.8%,外出者辭工或請假回家幫忙的占12.5%。農戶在勞動力配置方面主要表現為家庭或情緣關系內部的分工與協作,抑或是基于傳統的相鄰幫工,雇用雇工的農戶僅占2.4%。由此可見,農業生產的市場化行為較為稀少。
2.在農戶土地資源配置方面
調查表6顯示,在農戶土地資源配置方面,無論是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還是沒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全部耕種原有土地的比率都在66%以上。只有不到14%的農戶另外租種土地,其中,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租種土地的占3.1%,無外出勞動力的農戶租種土地的占10.8%,后者的比例明顯高于前者,這說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致使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經營發展緩慢,從而制約了土地大規模集約化生產。另外,表6還顯示,在有勞動力外出的農戶中,只耕種條田的比例達到了30.5%。這說明,被調查農戶在保證耕種條件較好的條田被耕種的情況下,讓家庭的“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而不是對耕種條件較差的低產田地改良開發。

表6 農村勞動力及土地配置情況
勞動力外流造成農業勞動力數量、性別及年齡結構和農村土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農村資金流量變動造成農業投入結構發生改變,這些都可能影響到最終的農業產出。特別是當勞動力外流規模較大時,這種集體行為還可能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產生影響。筆者對有勞動力外出農戶的農田投入、產出與無外出勞動力農戶的農田投入、產出做了比較,以研究農村勞動力外流對農業產出的影響。調查發現,不同村莊之間由于自然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在土地產出率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差距,故而本文將以被調查村莊整體的平均土地出產率來說明。由表7可見,無外出勞動力的農戶土地出產率和農業投入要遠高于有外出勞動力的農戶。這說明:一方面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使得農村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投入較低,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作為農村農業生產的主體年輕勞動力外流,隨之引起農村資金的外流,使得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降低。這兩個方面的農業生產投入的降低都直接影響了農業產出。

表7 有外出勞動力戶與未外出勞動力戶
注:農業投入主要是指在種子、化肥、燒地、機耕等方面的費用。
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是主體,而農村勞動力又是這一主體中的主體。農村勞動力的組成結構、勞動力的素質技能關系到農村新型科技的推廣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由上文可知,該鎮農村外流勞動力主要是文化程度較高或者具有一定技術水平,且具有新思想易于接受新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這就使得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以年齡較大的人口和女性人口為主。而這一人群的文化程度一般在小學或小學以下,且思想意識比較保守,農業科技在他們中很難推廣。從長遠看,只有擁有一大批文化素質較高、技術水平較高、經營能力較強、創業思想較新的新型農民隊伍, 農業的增長方式才有望轉變, 農業才不會長期陷于原地徘徊的困境,農業的基礎地位才能得以切實鞏固。
促進農村勞動力從個體流動向家庭整體流動模式轉變,改變外流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窘狀,接納入城勞動力成為城市居民。這不僅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農村留守人口問題最直接、最徹底、最有效的辦法。同時,也可以為在農村人口擴大生產空間,為實現土地的集中經營和農產品的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這就要求國家注重入城勞動力及其家庭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消除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使進城的農民能享受與城市市民同樣的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對確有困難的家庭進行教育補貼,結束他們的“兩棲”狀態。這樣就可以消除外流勞動力的后顧之憂,暢通勞動力流動的渠道,也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人口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優配置的實現需要依靠經營權的流動。因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和基本要求,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只有把其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范疇,才能真正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收益,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立和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使得土地能夠有效地進行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操作,節省了農業土地資源,使得土地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合理優化配置,由此帶來的集約型經營也為農戶提供了就業機會,方便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民外出務工帶來的農村人口失衡的問題。同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建立和規范,還有利于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它對完善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解決農村人口失衡、發展農村經濟以及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深刻而長遠的意義。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轉變農民對原有土地所有制所提供的保障的依賴,使得農村勞動力在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擁有有效的社會保障形式,進而可以穩定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其次,如果農民沒有了養老、醫療等后顧之憂,土地對農民的意義就會從生存需要為主轉向經營需要,從而為土地流轉和農業集中化、規模化創造條件。因此,要發揮多方面力量,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第一,要因地制宜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切實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生產條件。第二,要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使用,健全合作醫療機制,積極探索高效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模式,以便盡快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第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資金籌集中的集體補助到位以及新農保基金的有效增值,推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建立。第四,要落實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政策,拓寬多種社會保險籌資渠道,減輕失地農民的經濟負擔,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引導失地農民參與社會保險,爭取做到“經濟補償、社會保險、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第五,建立和完善符合農民工流動性強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積極探索連接城鄉涵蓋農民工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第六,政府要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法流制度,加大政府籌資力度,強化政府監管責任。第七,積極探索給予土地資產化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為農村社會保障挖掘持續穩定健康的資金來源。
首先,由于農村的經濟狀況較差,農民很難將少有的資金投入到農民自身的農業素質再培訓上,所以,政府應當在農業優良品種的培育、現代農業經營管理制度、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與普及、農業機械應用等項目上進行免費培訓,并將培訓的模式規范化、系統化、長期化。政府出資興辦農業科技培訓學校可以有效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其次,與先進農業地區或國家進行農業技術交流, 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增收能力這一主題, 面向社會、市場,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教育和培訓。這樣可以將以政府為主體的主導推動,漸漸轉變為市場為主體的誘導機制。再次,政府還要支持地方辦好農業職業院校, 促進當下的農村職業學校轉變辦學思想, 真正面向“三農”進行辦學。在辦學模式上,農村職業學校不再只是為城市培養初級工, 而是培養真正的新型農民,使他們充分適應社會發展和生存發展的需要, 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這些措施都將使農村人口素質以及人口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得到有效改善。
[參 考 文 獻]
[1]楊華斌.從農村留守人口結構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系的構建[J].經濟眾說,2006(10):20-22.
[2]中國農業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3]王美艷.勞動力遷移對中國農村經濟影響的研究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2006(3):17-19.
[4]王慶華, 馮玉平.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現狀分析[J].甘肅農業,2006(5):60-62.
[5]張繼紅.關于我國的人口結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甘肅科技,2006(1):6- 9.
[6]高書國,楊曉明.中國人口文化素質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2):14-16.
[7]鄧海駿.化解農村人口結構問題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N].企業導報,2009-08-12.
[8]李長安.人口結構如何與經濟結構良性互動[N].上海證券報,2012-09-14.
[9]田雪原.中國人口政策60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7-41.
[10]韓立民,宋仁登.山東省農村人口狀況及其對經濟社會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2012(3):43-47.
[11]劉靜,張瑛.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進程相關性研究[J].唐都學刊,2010(5):79-84.
[12]呂世辰,程慧棟.農村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探析[J].經濟問題,2007(12):87-88.
[13]倪冰莉.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J].市場論壇,2006(2):28-29.
[14]龍翠紅.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1):17-19.
[15]嚴麗麗.我國農村人口問題及其全面發展初探[J].湖北農業科學,2011(1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