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云
依然是春寒料峭的時候,春雨纏纏綿綿,淅淅瀝瀝,路上多了許多卷起褲腳下田干活的農人,才驚覺節令已臨近驚蟄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對驚蟄的解釋是:“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鄉村總是節令的先知先覺者,過了立春,年的氣息還沒來得及從大紅的春聯上消褪,鄉村的季風就吹來了絲絲和煦的暖意。辛勤的農人更像撒豆子一樣撒滿了田野,就仿佛那被驚醒了的蟄伏了一冬的生物的鳴叫聲。
驚蟄是個生動的節氣,似乎大地忽然之間從沉睡中醒過來,到處布滿了蛙聲蟲鳴。農人是驚蟄里最活躍的元素,他們在裹滿寒意的夜里一覺醒來,顧不上重溫那暖窩里的美夢,便用鍋碗瓢盆奏響了山村晨曲。當太陽升起,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揚鞭催犁的農人,他們用辛勤拉開了一年農事的序幕。對于“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諺語,我覺得只有農人將其詮釋得更深刻更徹底。
驚蟄是個生動的節令,就連農諺、詩歌也喜歡和它牽扯在一起。“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到,勤勞的農人紛紛下田浸種、犁田;“驚蟄不浸谷,大暑禾不熟。”驚蟄是個特殊的節氣,寄托著鄉村一年豐收的渴望;“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驚蟄仿佛是工作的信號,農人們在這個信號響過之后都扛起鋤頭下地干活去了。“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松。”驚蟄似乎與麥子有個無言的約定,這個約定能預見到金黃色的豐收景象。
驚蟄那天,漫步于鄉間小路,讓人感覺到面前展開的是一幅極富生活情趣的畫面。春雨淅淅瀝瀝,悄然打濕了吆喝著老牛的農人的蓑衣,而負重的老牛卻絲毫不以為意;春風拂過壟上,小麥悄然在返青中拔節孕穗,旁邊的茶樹也忍不住悄然分枝發葉;放鴨人斷續的吆喝聲與河道上艄公槳聲的節拍遙相呼應,還有一大片的蛙聲蟲鳴,為寧靜的鄉村彈起了美妙的琴弦。
在我的故鄉江南,至今保留著在驚蟄日做黃梔飯以慶祝春耕的傳統風俗。黃梔飯是采摘山野間的黃梔子浸取汁液、然后摻和糯米煮成的飯,顏色金黃,散發出糯米和梔子的清香,吃起來別有風味。驚蟄那天,故鄉的農人們會把做好的黃梔飯端到田埂邊敬奉田神,期望風調雨順,秧滿田,谷滿倉。一些鄉親還保留著于驚蟄日在門窗上散撒黃梔飯的風俗,傳說這樣家居便可除蟲蟻、辟蟲蠹,而人吃了黃梔飯更神奇,據說不會生蛀牙。
驚蟄實在是個奇妙的節氣,在鄉村更能體會到這個節氣的火熱激情以及濃厚的生活氣息,它仿佛村莊上空迎著綿綿細雨上升的裊裊炊煙,總能讓人讀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