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彪
在最近召開的一次民主生活會上,浙江金華市委書記徐加愛做了自我批評:“慰問困難戶時,我明知道是被安排的,看的是關系戶和重點戶,嘴上說要改進,但沒有實質性行動。”在這次專題民主生活會上,金華市委常委們還相互提出了共267條批評意見。
市委書記“被安排”本身不是壞事,而是體現權力組織化運轉的好事,它說明一座城市的最高權力被關進了組織結構設置的制度化籠子。但是,金華市委書記為何還要將“被安排”當成自己的一個錯誤而進行自我批評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看的是關系戶和重點戶”,而不是應該看的困難戶。這的確是個錯誤,但不是“被安排”這種形式必定要產生的錯誤,而且它只是問題的結果,而不是問題的原因,因此也就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問題的關鍵在于,為何好的權力組織形式卻得不出對的結果?
民主生活會上進行自我批評已在各地展開,這是一個好勢頭,但自我批評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問題原因,從而進行必要的整改,但如果僅停止于對問題表象的辛辣表態,而缺少深入的剖析,就會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就事論事的“胡同”,那也會淪為一種粗淺的形式主義。對于金華市委書記“被安排”這樣的事,在很多地方都存在,這一方面說明一把手的權力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是“一言堂”,因此這種“被安排”也是一種民主的進步;但這種“被安排”得出的不完美結果,也說明一些主要領導的思想上還缺少前置性的更深層次民主權利意識,不完整的意識就會產生不完美的結果,而這個不完美的結果,往往又被誤認為是問題的原因,這有點本末倒置。
因此,市委書記“被安排”本身并不是壞事,壞的是這之前一把手對班子每一個人進行工作方向安排時存在的成色不足。所以,要改的并不是一把手“被安排”的本身,而是如何才能在一把手“被安排”之后得出正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