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濤
又是一年驪歌唱響時,盛夏的空氣里交織著歡笑和淚水。中考、高考,畢業季、升學季,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忙并痛著。這種痛會一直壓抑著,直到孩子考上理想的學校或找到理想的工作。中國教育就是這樣,7月生死季,鯉魚跳龍門,一考定終身的現象,改革開放幾十年了,至今仍未改變。
著名學者易中天教授說:“受教育者喪失了自我,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丟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國,學校是工廠,院系是庫房,班級是車間,學生則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齒輪和螺絲釘,只不過有的鍍金,有的鍍銅,有的壓了塑料膜。但指導思想和生產模式,則是一樣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于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有人去想。”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說:“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但工作機會大量存在。由于中國大學的培養模式都是一樣的,大學所學的專業只是學到了一個概念,職業性的東西缺乏了,來格力的本科大學生都必須經過系統的企業培訓才能上崗。”
亞洲首富李嘉誠說:“我一直認為投資教育失當是對未來嚴重的罪行。”他甚至直言,貧富差距擴大及信任欠缺讓他晚上無心睡眠,政府必須率先納新求變、開拓思維,深入推進教育改革。
提起中國教育改革,如此這般痛心疾首的言論不勝枚舉。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如何改是關鍵。
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是漫長的,從幼兒園到大學,托關系,找門路,做家長的幾乎都經歷過、痛恨過,但誰都無能為力,只能適之應之。好學校“擠破頭”,壞學校“沒人顧”。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還要報各種培訓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童年、少年到青年,完全循規蹈矩地忍受著幾乎被奴役的學習安排,沒有快樂和自由可言。直到考上大學,才過上了詩性的生活。有的學生自由散漫,好像一下子忘記了當初的夢想,辛辛苦苦考上大學是為了什么,最寶貴的黃金學習時期卻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中度過。一所好的大學應該給學生什么?一個大學生應該在學校學些什么?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而隨著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并行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現狀,令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勢在必行。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透露,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調整。教育部將引導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條件的本科高校轉型,推動它們更多地培養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經成立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聯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已經報名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改革先行先試的廣東省已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有了一攬子安排,已經確定33所本科院校作為轉型對象、2所高校進入教育部首批轉型聯盟。這些都是教育改革出現的可喜變化,其實在德國,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學外,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學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選擇了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而在我國,職業教育卻一直不受人待見。有人說,主要原因在于五千年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念根深蒂固。高校轉型能否迎來職教春天任重道遠。高校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承擔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這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機遇。期待教育決策者們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大刀闊斧的改革行動。只要在落實上真下功夫,把重點任務和進度安排分解下去,做好改革的監督保障實施工作,教育改革的夢就一定能實現。
一個人不管到任何時候一定要保證心里有夢想,對教育改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