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鋒
“武藝”在民國以前一直是武術的正式名字,而“武術”、“國術”則是近代才出現的詞語。2006年少林寺啟動“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時候,正式確立了以“少林功夫”(shaolin kongfu)描述少林僧人修習千年的,以佛教信仰和禪宗智慧為內涵、以武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文化體系,從而取代了以前所用的少林武藝、少林武功、少林武術等提法。
釋永信在其所著的《少林功夫》一書中說:“隨著技術和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備,少林功夫又被稱作少林武藝。”又說:“少林寺保持傳習武藝的傳統,元明少林寺以武藝名天下。”這些年,少林寺武僧團的全球巡回表演,使得少林寺、少林功夫成為成功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
我們在談論這一話題的時候,有必要重新回顧一下少林功夫的內涵。我把藝術表演稱作“武藝”,把少林武學稱作傳統。釋永信在《中國武術大典》序言中指出,對少林功夫來說武道就是禪道。最近和很多朋友交流談論,在這里和大家談談我對這三方面內容的認識。
表演一直是中華武術的附加功能之一,古代的武術表演來自宮廷,在漢朝甚至被用作招待外賓的娛樂項目。從1989年少林寺武僧團第一次亮相海口的時候起,少林功夫“文化使者”的身份就已確立,少林武藝之美隨即在此后的20多年中風靡全球。10年之后,功夫舞臺劇由少林寺和英國3A公司首創,第一次以西方人的目光審視、展現中國功夫。現在看來,也許《少林寺·生命之輪》的藝術成就并不算高,但是這部劇目的出現確實起到了歷史杠桿作用,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人才慢慢受到啟蒙:文化要走出去,必須用西方人的方式。2000年國家文化部決定另起爐灶,以中國人的目光展現傳統武術,與少林寺合作編排了《少林雄風》。與《生命之輪》相比,《少林雄風》雖然并不見得高明許多,但是作為一種藝術探索,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009年少林寺與歐洲著名藝術家合作的《空間》毫無疑問把少林功夫的藝術之美推上了巔峰。《空間》至今已經參加了歐洲和美國60多個藝術節,獲獎無數,每次演出結束謝幕常常達到了3次以上,有的時候由于觀眾太過熱情不得不謝幕6次。這部作品充分運用了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沒有任何語言,少林武僧甚至穿上了西服參加表演,道具只不過是十幾個木頭箱子,西方現代舞和東方傳統武術,兩種藝術的相互比照與親密對話,探尋肉體與心靈的張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少林寺在功夫的藝術表現上可圈可點,精品迭出,武學上同樣在艱難推進。
釋永信主編的101卷的《中國武術大典》,不僅發展了武學,更是整個中華武學的根基。釋永信利用自己少林寺方丈的地位和影響,把各大圖書館、民間收藏家珍藏的武術古籍善本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結集。
少林功夫在過去的100多年里發生了很大的變異,虛花的招式增加了很多,新創編而無用的東西也很多。除了1927年意圖振興少林,卻把少林帶入深淵的妙興推動了少林武學的發展外,少林武學基本上沒有發展,更談不上什么成就。為了能夠正本清源、去偽存真,2003年起少林寺組織人力財力,成立了少林功夫工作室和少林遺產整理部,開始編撰《少林武藏》,意在完成自宋代方丈福居匯編《少林拳譜》之后,對少林功夫的第二次大結集。十余年來,人員更迭,困難重重,但《少林武藏》的匯編工程仍在推進。
千年中華武學一直都有一個遺憾:練得好的文筆差,文筆好的不會練。由于時代的變化,單靠口口相傳、言傳身教,中華武學的發展舉步維艱。在全國武術學校衰落而登封的武術學校卻一枝獨秀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承認位于登封的少林寺起著很大的作用。少林寺有責任、有義務發展少林武學,即使不能發展,也應該像釋永信所說的那樣把平臺做好。
《少林武藏》就是一個少林千年武學發展的平臺。少林寺這些年一方面著重于假借各種藝術手段展示少林功夫之美,一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財力用于挖掘、整理、集結傳統的少林功夫,意在使這一獨特的東方文化根深葉茂,一代代傳承下去,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
少林武道是禪道。換句話說少林功夫是修禪的法門。趙樸初曾經說:“少林稱第一,是禪不是拳。”曾經有好幾年,我覺得趙老說錯了,應該是“少林稱第一,是禪也是拳”,現在我覺得趙老確實很有智慧,對于禪來說拳不值一提。作為禪宗祖庭,少林寺雖然一直都有“武以寺顯,寺以武名”的說法,但是少林寺自己應該清楚,功夫只是學佛修禪的一個法門,禪才是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也許正因為如此,少林寺的“禪七”和禪堂坐禪才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擁有更高的地位。禪七期間,任何車輛都必須在禪堂前數十米停下,包括釋永信在內都要步行回到方丈室和禪房。平時在禪堂坐禪的禪師,被僧團所敬仰和尊重,就連過堂吃的齋飯都由專門的廚師制作,寺院的財力、精力無條件向禪堂傾斜。雖然坐禪的禪師不一定是少林寺的僧人,但是吸引全國優秀禪師集聚少林本身就是一種方向性的指引,相信不久,以武入禪甚至開悟的少林僧人會越來越多,從而真正地成就少林功夫之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