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芬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為迎合家長的心理,普遍存在著幼教小學化的傾向,有些幼兒園開設了各種特長班,如識字班、英語班、數學班等,說是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然而,超前教育未必會“種瓜得瓜”,幼兒階段提前實施小學教育,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揠苗助長”,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發展。學前教育必須遵循幼兒教育規律,要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幼兒教育以活動為主,而幼兒活動要以有序為主。幼兒教育要實施“無為而教”,要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一、 “無為而教”的含義
“無為而教”意出“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由老子提出來的。在道家認為,一個人的處事為人,修心煉性,都應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避免妄為。人如果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干預或改變事物的自然狀態,其結果往往是揠苗助長,自食惡果。我們的幼兒教育也是如此,也應該采取無為之道來進行幼兒教育,順應教育規律,才能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無為而教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無為而教的“無為”是不擅自妄為,不隨意而為,不背道而為。相反,對于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事,順應教育規律的事,必須有為。只是所為都是順應事物之自然,發自自然,順乎自然;完全是一種自然之為,而非人為。故這些行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且對于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二、“無為而教”的幾種表現形式
“無為而教”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有絕不相同的表現形式。
(1)教育者的教育意識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知。《“無為”管理藝術》一書中有一個事例:某父親帶3歲半的兒子去游玩,兒子下土坑里去玩兒,爸爸蹲在不遠的地方,兒子玩夠了,要上來,開始喊爸爸。爸爸一聲不吭,裝沒聽見,兒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辦法,便手腳并用地爬上來了。還高興地摸著小拳頭不無自豪地說:“是我自己爬上來的!沒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來!”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親預期的效果。這里的教育者是父親,他意在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戰勝困難的意志。當然前提是孩子通過努力能做到。結果是令人滿意,教育者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教育意識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知了。這正是家長的“無為”創造了孩子的“有為”,比空洞的說教有效且高超得多了。這是“無為”教育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構思,去創設一種情境,引導一種經歷,讓孩子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在實踐摸索中進行自我教育,得到感知,完成精神的升華。
(2)教育者的教育意識寓于活動讓孩子自己感悟。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的“寓教于樂”的觀點,目前在幼兒教育中運用最為普遍。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單純地將寓教于樂,寓教于趣理解為寓教于玩要、嬉戲。而要通過操縱教學中的認知因素來引發幼兒懷著興趣——快樂情緒來進行學習。一是要滿足幼兒求知的需要。要把“外部強制性”需要轉化為幼兒內在需求,教師要能夠依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思維火花;精心講授教學內容,使預先設定的教學內容組織成完全符合幼兒求知需要的東西,使幼兒產生新穎感,獲得全新的知識,從而產生滿足的情緒體驗。二是要滿足幼兒創造的需要。3周歲~6周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朦朧期,就好象一塊樸玉,需要我們去進行雕刻、琢磨。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活動形式,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調動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效促進幼兒身心的發展,是培育幼兒全面素質的主要手段。我們要運用不同的游戲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將孩子看看、聽聽、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動,變成其活躍思維、學會思考、培養創新意識的過程,通過長時期的誘導、培養,將他們的各種潛能、創新的意識很好地開發出來。三是要滿足孩子成功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這種力量,教學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幼兒教育尤其要提倡歡樂教育。在此理念下,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此同時,要適度地引進競爭機制于教學活動之中,讓幼兒在競爭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滿足好勝的心理,贏得快樂的情緒。
(3)教育者的教育意識運用激勵機制讓幼兒感動。常用的激勵機制有表揚、鼓勵、獎勵、讓其表現和展示能力等,使幼兒的潛能得以開發,自立、自信、自愛、自強的精神得到張揚,并在集體中學會合作、謙讓、理解與互助,在教育中使之得到促進與發展。另外,作為教育者,要慎用批評,嚴禁譏諷和挖苦,不能以幼兒聽話程度、幼兒對學習的掌握情況單一地來評定幼兒的優劣,要巧妙地將批評轉變成善意的暗示或正向的激勵,這是激活幼兒發展內趨力的行之有效手段。
(4)教育者的教育意識通過無言的身教讓孩子感化。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講的就是垂范的作用。新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也強調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教師要做學生的楷模。孩子有著天然的向師性,特別是幼兒,把教師的言行奉為準則和標準,據好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開口就是“這是我們老師說的”,閉口就是“這是老師叫我們做的”。在孩子眼中,我們老師是真理的化身,我們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對象。因此,作為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們要求孩子在午睡室里走路輕輕的時候老師也會輕輕走路;當我們希望孩子在體育鍛煉時動作有力,老師的動作會更有力度。
“無為而教”,旨在讓孩子變“無為”為“有為”,通過我們的幼兒教育教學活動,讓幼兒感知、感悟、感動、感化,啟發幼兒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把深藏在孩子們身上的潛在才能開發出來,實現“無中生有”這個質的飛躍,那我們的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
(江蘇省昆山市振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