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摘 要:教師如果能因地制宜,積極地挖掘和利用地方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練筆,就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人文知識、自然風物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來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教師要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挖掘學生的寫作潛能,就能為作文教學開辟一條新渠道。
關鍵詞:地方資源;促進;作文教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因此,如果能因地制宜,積極地挖掘和利用地方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練筆,就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人文知識、自然風物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來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發揮資源優勢、鼓勵自主探究、進行綜合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挖掘學生的寫作潛能,才能為作文教學開辟一條新渠道。
一、品民風民俗
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各個地區民俗民風不盡相同,且有其獨特的風格,富有強勁的生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讓他們多方面接觸社會生活, 更多地了解當地的民俗民風。例如,正月里拜年祝壽,耍社火;二月二吃豆豆;五月端陽吃粽子,點山,插柳條;八月十五吃蜂蜜,吃水果,吃月餅,合家團聚;十月初一送寒衣等等。在通渭諸多淳樸的民風中,以下幾種更值得注意。
(1)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傳統小戲劇, 是民間藝人在陜、甘、寧、青民歌的基礎上吸收和糅合了隴東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種韻味而不斷豐富、發展形成的。其曲調優美動聽,鄉土氣息濃厚;腳本故事淺顯易懂,集中體現了老百姓的純樸善良、忠厚老實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間追求美好愛情的執著精神,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境界的憧憬,深受人們的喜愛。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渭小曲戲入選其中。
(2)書畫。盛夏時節,行走在通渭縣城街頭,鱗次櫛比的畫廊引人注目,出售“文房四寶”的店鋪引人駐足。在一個個畫廊、書畫店,不時可以看到名家前來交流獻藝的書畫信息,以及書畫義寫、交易的場景。走進農戶家中,家家掛書畫、戶戶愛書畫、人人練書畫的情形,更烘托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這是當地流傳的一句話。一個曾以干旱貧困出名的大縣,如今以“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翰墨飄香之地”而聞名遐邇。
(3)通渭社火。八方社火鬧元宵,平襄古鎮涌春潮。社火在通渭已流傳很長很久,大年正月初三過后,社火隊都會不約而同地開始準備,稱做“出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紅火的時期,陣容龐大,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通渭社火,作為當地民間藝術瑰寶,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傳統習俗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通渭這些別具特色的本地民情風俗能為學生創造一個遐想馳騁的空間,也為練筆提供了一塊難得的寶地。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留意身邊的鄉風民俗,讓他們去參與,去體驗,去領略不同的節日特色和民俗習慣,從而獲得真情實感和發現, 尋找作文的契機,寫出別具特色的作品來。
二、收集民諺俗語
民諺俗語是民族文化的通俗形式,這些民諺俗語在今天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人處世等方面,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積累。如在講保護環境時,引用了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人畜受害”這一順口溜,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在講“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有推動促進作用”時,引用諺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些民諺俗語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賞名勝古跡
“重視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每一個地方,都曾經經歷過歷史的洗禮,也必然留下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人文文化、建筑特色、民族風情等特點。在通渭,有能治百病的隴上神泉——溫泉,有絢麗多姿的桃嶺紅霞,有被乾隆御封的玉狼山,還有榜羅紅軍紀念館,有秦長城遺址,有南山烈士紀念碑……我們就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游覽古跡,欣賞自然風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懷,拓寬他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素養。
四、收集整理民間故事、地名傳說、名人軼事
陶行知先生說,寫真經歷,真體會,真感受,這是解決寫什么的最好辦法,有深切感受寫出的東西才能表達真情實感。通渭地域較廣,口音較雜,百姓生活中融進了許多的民間故事、傳說、名人軼事等。這些流傳于民間的故事傳說大多生動形象,學生很感興趣,我們可以直接讓學生通過問家長、訪老人,然后整理成文,在同學之間交流。隨著長時間的積累,作文周記中出現了大量寫當地民間傳說,名人軼事的作品。
五、嘗地方小吃
通渭有肉鮮湯濃、香氣四溢的羊肉泡饃,有可涼可熱、四季皆宜的面皮,有清涼解熱、去淤止血的荷葉飯,有肉質油嫩、肥腴豐美的駝峰炒五絲,還有懶疙瘩、蕎圈等。我讓學生回家邊品嘗邊注意這些美食的味道、做法等,然后寫出別具特色的習作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利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文化風情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尋常事物中體驗生活的情蘊,引發學生在各個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淀。教師應從課堂到課外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讓學生對生活有精微的發現和感受,把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情感體驗融會在一起,激發學生心中對于藝術、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通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