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海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融化學知識、物理知識、自然知識于一體。學生在科學課的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是復雜多變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又具有抽象性,學生不容易理解與掌握。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生親身體驗到的科學知識才會內化為學習科學課的動力,才會學好科學用好科學,把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興趣吸引到研究科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使其感受到科學課的無窮魅力。
一、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
作為教師,要清楚地知道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他們看到或感受到的。根據教學內容,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科學的魅力是無窮的,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灌輸的,而是通過實踐培養出來的,只有通過實踐的鍛煉,帶著問題去探究與感悟,通過細致觀察與思考,了解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令書本知識更有說服力。既動手又動了腦,這樣的教學才能夠形成生動活潑、氛圍和諧、妙趣橫生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發出來,從而獲得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雙重進步。
二、讓學生參與實驗,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科學知識
科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科學知識,就需要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會發現以前很多沒有發現的秘密,激起了學生的神秘感和探究欲,既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科學實驗往往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學生獨立地探究實驗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往往成功概率不高。如果學生們共同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教師再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實驗過程會更加順利,成功率會更高。待實驗成功后,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學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強,對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也會更濃,他們就會愛上科學,善于運用科學了。
小學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學科。小學生是有很大潛能的待開發的人,有著愛動、好奇心強,凡事都想一探究竟的心理。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大膽嘗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科學,并且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它,以科學的精神探索它,體驗獲取科學知識過程的快樂,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學得有趣、有勁頭,教師才會教得輕松,教得有效。讓小學生喜歡上科學這門課程,并像科學家一樣地去觀察、思考,研究身邊的事物,這是當代教育的需要,也是科學老師的職責。
(河北省唐山市灤縣灤州鎮坨子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