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深
2002年,比利時《患者權益法》正式生效,賦予了患者投訴醫生、醫院的權利,同時也要求所有醫院提供糾紛調解服務。如今在比利時,大醫院可能同時雇用幾名調解員,也有人同時為數家醫院工作。(圖為一名患者走進比利時勒芬大學醫院)
早晨10點,通過醫院前臺電話聯系皮亞特·瓦諾門林格恩,一直顯示占線。見面后才知,他之前接到了一位病人的投訴。
瓦諾門林格恩是比利時布魯塞爾圣呂克醫院的專職調解員。在比利時,同樣的調解員超過150人,他們的任務就是將醫患糾紛化解在醫院中,避免其升級為沖突或案件。
讓醫患對話達成和解
穿過圣呂克的掛號大廳,病人也如國內醫院一般熙熙攘攘,這是一所著名的綜合型醫院,每年接診約60萬人次,收到的正式投訴年均400例左右。病人可以通過電話、傳真、郵件甚至在線投訴,如果只是敲門進來咨詢些小問題,瓦諾門林格恩一般會當場解決并不記錄在案。
病人的投訴中,一半以上針對醫療服務本身;近三成集中在醫院管理上,如等候時間過長、收費過高等;還有關于侵犯隱私、選擇醫生不自由等方面的投訴。傾聽并記錄下病人的遭遇和訴求后,瓦諾門林格恩會立刻聯系投訴對象,了解另一方的說法和態度,通過反復對話協商,促使雙方達成和解。在個別情況下,調解員還會邀請醫患當面溝通。如果有人拒絕直接對話,調解員會擔當傳聲筒的角色,保證溝通的順暢。瓦諾門林格恩的權力可不小,不管是醫生、護士還是管理人員都得全力配合其工作。
調解過程中,病人的要求五花八門,瓦諾門林格恩會跟他們解釋,自己并非法官,無權作出這樣那樣的“判決”,但通過溝通,若只是誤解,也許會讓患者消氣;若醫院存在過失,醫生或院方也能對賬單進行一些減免。“這要靠雙方的對話達成一致。”
瓦諾門林格恩對自己的工作非常自信,他列數去年的成績單:“90例當天解決,85例10天內解決,算起來,20天內解決的恰好占了一半。”但也有失敗的時候,有超過10%的投訴并沒能達成和解,瓦諾門林格恩此時有義務告知病人其他選擇,譬如找醫生協會、保險公司或訴諸法庭。
政府撥款助設調解員
2002年,比利時《患者權益法》正式生效,賦予了患者投訴醫生、醫院的權利,同時也要求所有醫院提供糾紛調解服務。如今在比利時,大醫院可能同時雇用幾名調解員,也有人同時為數家醫院工作。
“瓦諾門林格恩們”的出現,讓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問題有人關注、傾聽,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來說已是安慰。“我們為病人解決糾紛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選擇,案件也少了很多?!?/p>
對于醫院雇用的調解員如何保持公正中立,人們也曾心有芥蒂。但瓦諾門林格恩認為,調解員不是要在醫院和病人之間站隊,而是一個讓產生矛盾的雙方重新溝通的橋梁。另外,比利時衛生部還特別向各醫院撥款資助其設立調解員,“歸根結底,我們拿的是政府工資”。
“法律剛出臺時,人們擔心投訴會多到天上去?!蓖咧Z門林格恩還記得當年醫生們的擔憂。前三年,患者投訴數量的確大幅上升,但隨后開始慢慢減少并保持穩定。在圣呂克醫院,投訴的數量近七年來波動不大。
每年調解員必須要做一個年度報告,包括投訴次數、對象和處理結果等,但涉及的醫生或護士“完全是匿名的”。報告還會提供相應的建議,醫院哪些部門和服務應該進行改善,以避免類似投訴重復出現。除了上交醫院的管理層和醫務委員會,報告還要送往國家衛生部。衛生部匯總各醫院報告后會發布年度報告,未來可能影響醫療政策的調整。
醫療體系完善是保障
不過,醫患之間的和諧關系并非靠調解員一己之力就能完成。
在比利時,醫院大多數是“國營”性質的,約80%資金靠政府預算撥款。醫院沒有經濟負擔,醫生也不需要考慮創收問題。在一般的醫療糾紛中,即便需要賠償患者,也不必醫護人員自掏腰包,醫院會為所有工作人員的行為入保。2009年,比利時還實施了《無過錯醫療條例》。根據該條例,一旦發生醫療事故,只要醫生不是故意為之,即可免除責任,患者不需要承擔舉證責任即可得到賠償。
如果生病了也不需要擔心看病貴。比利時法律強制要求人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保費根據投保人的工資收入不同而變化。收入少的每月僅交十幾歐元,收入多的也只需交幾十歐元,但報銷比例一般在70%左右,而孤寡老人、退休人士、喪失工作能力者能得到更多返還。
調解員設立之前,比利時醫療糾紛案件多發,但仔細分析案情,醫患之間的信息誤讀和溝通不暢是主要原因。“比如就診時間短的確容易造成矛盾。”但瓦諾門林格恩認為,醫生的溝通技巧頗為重要,最好能在一開始就告知病人,只有5分鐘或10分鐘為他看?。痪驮\結束時主動問一聲是否理解病情和療法,還有沒有其他問題……“也許這就能讓七成以上的病人滿意了?!?/p>
比利時醫患之間的沖突或攻擊性言語偶有發生,但從沒聽說過惡性的傷害事件。采訪中,許多比利時人也都對醫生投“信任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