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峰++周蕊++周強++白田田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失能老人(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群體的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失能老人數量已經超過3700萬,預計到2015年將接近4000萬。如何讓失能老人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已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
承受不了的家庭養老
今年70多歲的楊老伯每次見到41歲的女兒楊竹慧就感到內疚。他告訴記者,女兒在西安做財務工作,但每個周末都得回老家陜西戶縣照看躺在床上多年的自己,周一再趕回西安上班。多年的兩地奔波,使得剛過不惑之年的閨女顯得比同齡人蒼老很多。
“我不是不想在閨女身邊養老,在西安請月嫂容易,請家政也不難,但要請個能長期照顧躺在床上老人的護工就難了。之前也試過,都是請來后干兩三個月就走了,加錢也留不住。”他說,閨女平日得上班,白天留我一人在家,她也不放心。沒辦法才把我送回老家,好歹白天有老街坊幫著照看,晚上有其他親人照料,閨女每周末回來盡孝,我們已勉強過了這么多年。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部分組成,對失能老人來說,養老的第一選擇當然是在家里和親人們一起生活。然而,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加深,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期的越來越多,僅靠子女解決失能老人養老問題已越來越難。
在親人無法照顧失能老人的時候,老人們特別希望政府和社會能提供上門的養老服務,幫著解決居家養老問題,然而國內絕大多數社區都無法為失能老人提供有效的上門服務。
延安市寶塔區文化溝社區黨支部書記楊蕾對記者說,老人們的愿望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也想為他們多做點事。但是我們社區只有一個專門從事養老服務的干事,要管全社區1000多個老人,要實質性地為居家的失能老人提供護理、醫療、情感慰藉等服務,不太現實?,F在在家的失能老人只能靠子女和老伴照顧,我們提供的服務只能是幫著打掃一下衛生等。
社區照料難指望
在家庭養老難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失能老人選擇的第二個方式是在社區照料中心養老。然而,目前國內的社區照料中心基本都只接收健康老人,對失能老人來說,社區照料中心難以指望。
近年來,各地都不斷加大對社區養老的投入力度,比如廣州市從2012年開始每年建設40個日間托老中心。老人們也愿意住在熟悉的社區中心里,然而,這一切對失能老人來說只能是一個夢想。
在陜西最好的日間照料中心西安灞橋區席王街道汽配社區養老服務站,記者看到15張供老人休息的床位整理得干干凈凈,但沒有一張是為失能老人準備的。
記者在這些被稱為“托老所”的社區照料中心了解到,健康的老人在這里生活得幸福快樂,一日三餐有人管,不少社區照料中心還設有醫護室,每天有醫護人員給老人量體溫,檢查身體。條件好一些的社區照料中心還有棋牌室和閱覽室。
由于照顧失能老人存在巨大責任風險,國內幾乎沒有幾家社區照料中心愿意接受失能老人。汽配社區養老服務站站長徐慧靜坦率地對記者說,我們這里現在沒有為失能老人提供服務的人員和設備,即使有,也不敢接收失能老人。人上了年紀,啥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更何況照顧失能老人,很多風險不可預知。
社區照料中心的這種現狀,不僅讓失能老人感到失望,而且讓健康老人有很大的擔心。延安市寶塔區64歲的村民曹慶永對記者說,住在政府提供的“托老所”里,在自己能動的時候確實能安心養老,萬一哪天躺在床上不能動了,該怎么辦呢?
不愿走進養老院
在北京寸草春暉養老護理院的院子里,記者看到躺在護理床位上的失能老人安詳地看著窗外的陽光,時不時有熟悉的人來聊天。這家位于北京和平家園社區的養老院,由于服務的范圍都是附近社區的老人,養老院里很多老人都是相處了一輩子的街坊,他們說說笑笑,過得十分開心。
“寸草春暉養老護理院確實不錯,但像它那樣設在城區、能接收失能老人的養老院,整個北京城就沒幾家?!北本┤鹌杖A護理中心主任陳銳告訴記者,在豐臺區,能接受失能老人的養老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瑞普華護理中心一家。這使得失能老人若想在北京找養老院,只能選擇遠離自己住所的養老院,來回的奔波和陌生的環境讓不少失能老人和他們的家人選擇放棄。
失能老人不愿意住在養老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養老院的服務水平普遍偏低,失能老人很難得到滿意的護理。
曾在日本留學3年專業學習養老護理的陜西省工運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系主任包麗萍對記者說,日本養老護理的分工極為清晰,養老團隊包括醫生、護士、護理員、專業社會工作者等,他們都有各自的職責和技能,護理流程和規范也比較健全。
比如對糖尿病老人的護理,手指甲可以由護理員剪,但腳趾甲必須由醫護人員剪。給老人翻身,要用力學原理技巧性完成,而不是用蠻力。這種專業化的護理,既減少了養老院的護理風險,也減輕了失能老人的痛苦。而我國大多數養老院基本上是由幾個有護理經驗的護理員帶著一群護工在做。
記者在國內多家養老院看到,失能老人入住后,一般是兩到三個人一個房間,有一位護理員跟他們24小時住在一起。這些護理員多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他們基本沒學過有關失能老人的專業護理技能。
西安太陽島養老中心主任張燕告訴記者,在大多數國內養老院,失能老人住進去后,院方只是負責讓這些老人有吃、有喝、能活下去,很難能享受到專業化的護理服務,更談不上精神慰藉和康復運動了。
激發潛力解難題
目前,我國正在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每年急劇增長的失能老人養老服務需求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而我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在短期內很難迅速完善,從現有的條件看,只有激發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大服務板塊的多方潛力,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
記者采訪發現,對于居家養老人手不足的問題,現在有一些用人成本低的地區采取了“人?!睉鹦g來應對,而一些用人成本高的地區在試著用科技手段來緩解,都取得了不錯效果。如西安紡織城六棉社區由于下崗工人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社區通過多招收公益性崗位人員,與失能老人家庭結對子提供服務,使全社區500多位失能老人得到較好照顧。
而人工成本高的上海普陀區則給每位失能老人配了一個電子按鈕,通過按鈕老人躺在床上就可以與社區信息中心聯絡,向他們發送醫療救治、送餐、洗衣、理發、打掃衛生等服務需求,社區再把這些信息發給附近的醫院、餐飲店、洗衣店、理發店、家政公司等,由他們上門提供服務。這樣雖然不能滿足失能老人的所有需求,但也大大方便了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至少大部分半失能老人可以安心留在家里養老。
對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一直擔心的失能老人護理風險難題,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建議,有關司法部門需進一步厘清日間照料中心、養老院等服務單位與老人之間的責權關系,減少養老服務單位的經營風險,提高他們接受失能老人的積極性。同時要積極鼓勵日間照料中心設置專業護理人員和必要的醫療設備,至少讓半失能老人可以在日間照料中心得到照顧。
至于養老院問題,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長何伊莎說:“養老機構要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沒有土地保障就是空話?!蹦壳?,深圳市根據老人就近養老的需求,規劃的養老用地都盡量臨近居住社區。
另外,在多數養老院無法迅速提高專業水平的情況下,可率先從管理入手,整合現有團隊,提高服務水平。天津鶴童公益養老集團董事長方嘉珂告訴記者,他們的護理員也多是“4050”人員,由于引入德國八小時三班倒護理制度,對不同護理等級的老人,分不同時段進行不同護理,實行精細化管理,不僅大大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也使失能老人得到了較好照顧。現在鶴童的業務已從天津拓展到北京、四川,并向西寧、合肥、南寧、哈爾濱、銀川等地輸出服務人才團隊,受到了當地失能老人的歡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