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在靖國神社“游就館”內,專門有一個展廳常年展示著甲午戰爭中的遺物和史料。這里面所有的圖片和史料都在竭力美化那場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渲染日軍的英勇無敵,卻絕口不提日軍在旅順屠殺中國人的歷史事實。
以戰爭“正當性”淡化侵略色彩
日本中學使用頻率較高的“日本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是這樣描述的:“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農民起義,中國的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出兵協助鎮壓,并依據《天津條約》通知了日本。為對抗清朝的出兵行為,日本立即向朝鮮派出了軍隊。兩國出兵后,農民軍與朝鮮政府進行了和解,但日中兩國圍繞朝鮮內政改革問題對立加深,于7月爆發了軍事沖突?!?/p>
文中的《天津條約》,是清政府和日本在1885年4月簽訂,規定“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事定,乃即撤回,不再留防”。
日本教科書強調出兵的根據是《天津條約》,試圖以此來證明戰爭的“正當性”,淡化侵略色彩。但日本教科書里并沒有提及“朝鮮平息農民叛亂后,要求日本和清政府撤兵被拒絕”的事情。
實際上,《日本大百科全書》直接承認了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有預謀的。該書在描述甲午戰爭背景和原因時稱:“朝鮮農民軍解散后,清軍沒有像日本預期的那樣,與日軍發生沖突,因此沒有找到開戰的口實。于是日本政府提議日本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鮮內政,如果清政府拒絕,日本將單獨改革,一方面讓朝鮮從屬日本,另一方面挑釁清政府,逼其開戰?!?/p>
侵略戰爭被編改成“友情大戲”
除了專門講戰爭史的書籍外,日本的圖書對戰爭經過的描述少之又少,而且日本所有的史書都沒有提及旅順大屠殺的事實。
日本教科書對戰爭經過的介紹只有幾句話:“戰爭幾乎都是在朝鮮進行。因為日方在軍隊訓練、紀律和新式武器裝備等方面處于優勢,戰局一直朝著日方絕對優勢的方向推進。日軍將清朝軍隊驅逐出朝鮮,并進一步占領遼東半島,在黃海海戰中擊敗清朝北洋艦隊。戰爭以日本的勝利告終?!?/p>
日本教科書將勝利的原因統統歸結為“日方在軍隊訓練、紀律和新式武器裝備等方面處于優勢”,完全不提日方發動戰爭的陰謀和清朝李鴻章的求和政策,試圖以此來強調“取勝是因為明治維新以來富國強兵政策的成功”,激發日本人的民族優越感,淡化侵略色彩。
日本陸上自衛隊干部學校修親會1975年編著的《近代日本戰爭史概說》中,對甲午戰爭中的每場戰役都進行了描述,但言辭間無不在炫耀戰略戰術的“英明”和士兵的“勇敢作戰”。其中在描述“豐島海戰”時,稱是清軍“濟遠號”先開炮,日本3艘艦艇被迫應戰。而在講述威海衛作戰時,稱清政府海軍提督丁汝昌在“靖遠”和“定遠”艦被擊沉后,決意要投降,日本聯合司令長官伊東佑亨念著友情,丁汝昌對伊東長官的友情深表謝意,后丁汝昌與其他兩位將領自殺身亡。伊東長官為悼念丁汝昌之死,將遺體送回清朝,此舉深深地感動了日中兩國人民。
處處顯露戰勝國色彩
日本教科書中對戰爭結果的描述也非常簡單,原文為:“1895年4月,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與清政府代表李鴻章進行議和,簽署了《馬關條約》。”書中沒有介紹《馬關條約》對中國造成的深遠影響,只強調條約內容和賠款,以此來加深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戰勝國形象。
甲午戰爭是日本近代第一次正式的戰爭?!度毡敬蟀倏迫珪吩谥v述戰爭影響時這樣說:“戰爭之后,不僅對朝鮮,還對中國,日本都處于壓迫國的地位。這場戰爭為日本進入歐美帝國主義國家行列打開了突破口。然而,《馬關條約》僅6天后,日本就被迫面對歐美列強的對立,由此決定進一步走軍國主義道路?!?/p>
由此可見,日本的史書也有強調甲午戰爭對日本近現代史的劃時代深遠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