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如+胡權
86歲的北京軍干所的離休老干彭志軍,是湖南隆回縣羊古坳鄉轉角坵村人。曾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現解放軍工程兵大學)主任教員、工程師,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大校銜。
1948年春,時年18歲的他在洛陽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并被編入華北戰七團,由于英勇善戰,入伍第二年他便經部隊首長特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由步兵調到我國首批坦克兵方隊。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勢如破竹,蔣家王朝岌岌可危。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坦克部隊的總政委找到正在參加坦克駕駛訓練的彭志軍。當部隊首長給他下達參加開國大典坦克方陣的任務時,時年21歲的彭志軍興奮地從坦克上蹦到地上,簡直不敢相信政委的話,愣是要戰友捏了他一把才回過神來。
新中國的坦克是解放軍從國民黨那里繳獲過來的,裝備陳舊落后,為了確保坦克不在閱兵時“掉鏈子”,彭志軍和他的戰友開始了日以繼夜的訓練。由于繳獲的國民黨坦克大多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每次發動坦克馬達,都需要握手搖柄,一搖動還需要兩個人把粗繩拴在手搖柄上左右配合助力。有時點火時間過早,曲軸倒轉,手搖柄打到手腕是常事。一次試發動,就得10圈20圈地搖,黃豆大的汗水往往能把彭志軍和他戰友的衣服浸濕。
當時坦克內設備落后,沒有通話器,沒有無線電臺,為了使坦克方陣整齊,在實際訓練中,部隊的首長把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發明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坦克訓練法:坦克的車長能看見坦克的行進情況,是坦克的指揮,彭志軍則坐在坦克駕駛員的后面,充當傳播中介。車長首先通過腳板和腳尖指揮彭志軍的頭頂、雙肩和背部,然后彭志軍再用相同的肢體語言把信號快速地傳給駕駛員。如需要發動坦克,彭志軍就用手在駕駛員頭頂畫圈;需要加速,就在駕駛員背部由下向上畫線;減速就在駕駛員背部由上往下畫線;向左行駛,拍駕駛員的左肩;向右行駛,拍駕駛員的右肩。每個指揮動作用輕重緩急和時間長短來表示所需駕駛速度的快慢。
就這樣,經過半個月左右的簡單訓練,彭志軍和他們鐵甲滾滾的坦克方陣就整齊劃一、氣勢如虹地駛過天安門,出現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