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中小型圖書館(以下簡稱中小型館)的實際出發,提出中小型圖書館的移動信息服務應該以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信息服務為主,以提供館內免費的wifi無線網絡、移動設備和電子書閱讀器的外借為輔,延伸并提升我們的服務。
關鍵詞:中小型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
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是指現代圖書館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和無線網絡技術,將圖書館的服務和數字化信息資源搬到網上,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使用各種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MP3/MP4、PSP 等) 方便靈活地進行信息查詢、瀏覽,獲取所需的服務和數字信息資源,它是數字圖書館服務的延伸與補充,是一種新興的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1]。
目前,國內許多較大的圖書館和網絡公司正在開展這種移動信息服務的研究和實踐應用,主要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圖書館都在提供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書生、超星等公司也在進行研究并推出較為成熟的產品。隨著新技術的出現,他們不斷進行實踐,改進完善移動信息服務工作。
圖書館的移動信息服務包含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基礎性移動信息服務,即圖書館傳統服務工作通過移動網絡提供的移動信息服務;另一方面是深層次移動信息服務,即圖書館數字資源信息的移動信息服務,包括信息查新、全文閱讀下載等。中小型館在移動信息服務建設中,基礎性移動信息服務比較容易實現,而深層次移動信息服務則普遍存在數字信息資源潰乏的問題。為此,中小型館必須抓住“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項目這一大好機遇,早日完成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為中小型館移動信息服務奠定基礎。
目前中小型館在移動信息服務方面還比較落后,最主要的是還未意識到“移動閱讀時代”已經來臨。2014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年增長率為19.1%,繼續保持上網第一大終端的地位。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遠高于其他設備上網的網民比例。現實生活中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正逐漸發生改變,公交車地鐵上等許多場合,人們手持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頭戴耳機,眼睛盯著屏幕,或是聽歌,或是看電子書,或是看電影,或是打游戲,或是玩微信,這樣的情景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即便是在家里,桌式電腦也很少打開,通常是連上wifi用手機等移動沒備上網,人們的閱讀習慣正悄然改變,移動閱讀是大勢所趨, 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閱讀時代”已經來臨,移動閱讀服務刻不容緩。為此,中小型館的管理者們必須拓展思維,樹立移動信息服務意識,發揮后發優勢,立足實際,積極構建適合中小型館的移動信息服務模式。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中小型圖書館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為讀者提供移動信息服務呢?
我國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經過十來年的應用發展,其服務方式主要有:圖書館短信平臺(SMS)、圖書館移動網站(WAP)、圖書館應用軟件(APP)三種服務方式。
短信服務模式是圖書館目前使用最早、范圍最廣、門檻較低的服務方式,但不足之處就在于,該方式只能以有限的文本方式完成圖書續借、讀者證掛失、文獻預約、講座預定、借閱信息通知、新聞發布等基本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服務手段與功能已逐漸難以滿足日益變化的用戶需求。
WAP 網站服務是基于 WAP 網站技術,將移動終端網站與圖書館網站相結合,并且在操作界面上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使用模式 。圖書館通過 WAP網站既能提供信息公告類服務(如書目查詢、書刊推薦、新聞動態等),又能夠提供在線閱讀、在線講座等資源發布類的服務。
手機應用軟件APP是指安裝在手機上的軟件,是WAP的簡化和延伸,手機用戶可以通過這些操作簡便、界面友好的軟件訪問網絡、聊天、收看視頻等 。其優勢是可以帶來很好的用戶體驗,實現 WAP 等方式不能實現的功能,而基本上通過瀏覽器方式能夠實現的服務都可以通過客戶端實現。
WAP和APP兩種方式雖然很大程度上能滿足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要求,實現圖書館基本的服務功能。但是它們所需的硬件設備要求、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相關技術人員的素質,還有持續不斷的版本開發維護費用等,讓絕大多數中小型圖書館望而卻步。
綜上所述,以上三種服務方式均不太符合中小型館的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實際,而無法在中小型館廣泛使用。
除此之外,近年來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信息服務在我國圖書館中的應用逐漸增多,筆者通過微信的搜索功能,查找到以“**圖書館”命名的微信賬號有20個,而利用“查找公眾號”功能,檢索出以“**圖書館”命名的微信公眾號就達200個,除了“婚禮圖書館”這樣極個別的微信公眾號不是真正的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外,其他的都是各種類型圖書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的移動信息服務。
經過與前述的三種主要移動信息服務方式進行比較研究,筆者認為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更符合中小型館的實際,完全可以替代上述三種服務方式,成為中小型館主要的移動信服務方式。
首先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強大,可發送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信息,幾乎含蓋了SMS、WAP、APP的所有功能, 服務含蓋:OPAC書目查詢、讀者借還續借預約、讀者個人信息管理、館情講座活動等信息發布、最新數據庫信息、好書推薦、參考咨詢、全文閱讀、讀者薦購......有的圖書館還利用微信進行進館人次統計、閱覽座席的管理等。
其次,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擁有廣大的用戶群(目前已突破8億大關),“附近的人”、“搖一搖”功能,使圖書館的移動信息用戶開發變得尤為簡單,不需過多的投入即可擁有大批成熟的用戶;
第三,用手機“掃一掃”即可查到圖書的基本信息及館藏地點;
第四,微信公眾平臺的API第三方軟件接口,使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很廣闊的擴展空間;
第五,“微支付”的開通,讓讀者在館內的經濟往來更加方便,是其它移動信息服務方式無法比擬的;
第六,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全免費、低成本投入,以及微信背后騰訊公司強大的技術支持,中小型館即可越過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障礙,組織人力進行簡單開發利用,即可將其打造為中小型圖書館的最主要的移動信息服務平臺,為讀者提供移動信息服務。
中小型館在提供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信息服務的過程中,并非所有的用戶都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也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有條件連接網絡。為此,圖書館應該加以重視,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這種獲取信息上的不平等。具體措施包括:1.優化美化館內環境,安裝全開放wifi無線網絡, 吸引并留住讀者在全免費wifi無線網絡環境下暢享圖書館的移動信息服務[6]; 2.開設移動信息服務體驗館(室),在體驗館(室)內提供智能手機、平板電惱、電子書閱讀器等移動設備,供讀者學習操作,配備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 3.有條件的圖書館還可將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進行外借,此項服務可以作為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信息服務的一種重要的補充,使圖書館的移動信息服務惠及更廣泛的公民。
圖書館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信息服務對廣大用戶而言是一種陌生的新生事物,有必要進行長期的運作和宣傳,使其深入到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宣傳方式有: 1.讀者在辦理讀者證(卡)時,圖書館應盡量要求讀者關注本館的微信號; 2.圖書館進門大廳或戶外設置大型噴繪廣告,展示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方式及內容,重點位置突出圖書館微信賬號二維碼標識; 3、對參與體驗的讀者發放小禮品,提高他們的體驗使用熱情; 4.體驗館(室)內設報名點,根據讀者的報名人數,不定期地、系統地對用戶進行移動設備操作及服務培訓,提升他們使用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能力; 5.每月或每季度對關注圖書館微信賬號的讀者進行抽獎活動,提高他們使用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熱情。
移動信息服務的開展,無疑將極大的提升中小型館的服務水平,目前雖然只能作為傳統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延伸,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而存在,但隨著“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項目的逐步推進,中小型館必將迎來更加長足的發展,以數字圖書館為基礎的中小型圖書館,將為讀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全方位的、深層次的移動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清. 移動圖書館與圖書館的移動信息服務. 當代圖書館.2013(1):30-33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1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3]. 孔 云等.基于微信公眾賬號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情報雜志,2013,32(9):167-170
[4]. 尹雪聰, 關芳.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開展及應用對策研究.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25(2):75-78
[5]. 謝 強等. 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模式研究.圖書館建設,2012(8):39-43
[6]. 陳盈. 微信公眾平臺及其在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中的應用與研究. 圖 書 館 學 研 究 2013(20):71-75
[7]. 孟欣. 上海圖書館:開啟移動信息服務新模式. 中國文化報, 2014-01-28
[8]. 殷長慶. 移動圖書館服務功能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9):58-61
[9]. 梁欣,過仕明. 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探索.圖書情報工作. 2013(9): 58-64
作者簡介
謝敬強(1972— )男,館員,畢節市圖書館采編中心,兼Interlib系統維護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