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等
摘 要: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虛擬學習社區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虛擬學習社區已成為熱點研究領域。本文在解讀了虛擬學習社區的內涵基礎上, 從信息加工的特點、信息加工的過程以及元認知三個方面論述了虛擬學習社區中的認知特點。
1 問題提出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線學習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在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基礎上,為具有相同學習需要和學習目的的學習者提供在線學習環境和條件的虛擬學習社區,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喜愛。
盡管當前對虛擬學習社區的研究和實踐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虛擬學習社區大多還只是一種對傳統教學的輔助,在國內關于社區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等問題還沒形成統一的認識,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學習認知特征尚未理清。
2 虛擬學習社區
虛擬學習社區(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又稱網絡虛擬學習社區、在線學習社區等,它是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虛擬社區和在線學習相結合的產物。目前對虛擬學習社區的定義有很多,總體大致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指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機會和環境的一個網絡教學空間或網絡教學支撐平臺;第二類是指由一群具有共同學習需要的學習者構成的一個學習共同體;第三類則是網絡教學空間和學習共同體的集合體。在某一特定的網絡空間中,人們通過利用網絡通訊技術與他人進行穩定持久的交互,以滿足發展自己能力和學習的需求,從而形成的網絡環境和學習共同體的集合體。因此虛擬學習社區不僅僅指的是一個固定的網絡空間或一個網絡教學支撐平臺,還應該包括一群比較固定的社區成員,這些社區成員因為同一學習需要或同一學習目的而集合在一起,并且相互聯系比較緊密,并進行了相對穩定持久的交互。在虛擬學習社區中,信息是人們進行交互的目的,是交互時傳遞的內容,同時也是關系產生的原因,沒有信息就不會進行交互,也就不能形成關系。
3 虛擬學習社區中的認知特征
認知是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1]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受認知影響,人的心理行為尤其受其影響。在現代教育中,要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結果,更是關注他們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內心感受,讓教育貼近他們的心靈,讓他們不再對教育感到排斥,使教學真正走進學習者的心理。
3.1 社區中學習者的信息加工特點
信息加工是認知心理學運用的術語,認知心理學將認知過程看成一個由信息的獲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的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加工過程就是以某種認知方式處理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社區中的學習者可以利用計算機的相關功能來分擔部分的認知活動。比如學習者的記憶負擔可以利用計算機的超大容量存儲功能來減輕;學習者的部分認知活動可以通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功能(文本處理、視音頻處理、動畫軟件等)來分擔。這樣,不僅學習者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得到促進,而且對其它學習者來說也是極其寶貴的資源。
虛擬學習社區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學習平臺,能為學習者提供各種類型的學習資料。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感知偏好和需要來選擇學習社區,并參加社區重感興趣的學習活動。因此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更傾向于認知內驅力。由于自身認知的需要而參與學習活動,獲得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更加促進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如此便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3.2 社區中學習者的信息加工過程
虛擬學習社區的學習理論基礎是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強調知識是個人與社區其他成員在進行交互與協商的過程中產生的。個人建構知識是在一定的社區文化環境之下建構的,因此所建構的知識與社區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個人知識的建構過程由于是在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與協商來完成的,因而受到當時社區文化與環境的影響。
在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個人的主觀知識主要來源于對社區環境下客觀知識的內化。同時個人的主觀知識也只有共享出來,經過他人的審視、評判和內化,才能成為社區環境中的客觀知識。因此知識經過環境中的客觀知識與個人主觀知識之間的不斷循環而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個體以及整個社區智慧的發展。知識的獲得不僅僅是社區成員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更注重社區環境與個體內部建構的相互作用,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因此虛擬學習社區中的信息加工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即個體的信息加工和群體的信息加工。
1、社區中個體的信息加工過程
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學習者是具有主體能動性的個體,他們在原有知一識結構的基礎上,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接受、理解和掌握事物,同時擴張或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在虛擬學習社區中,是以個體為核心,以交互為重點進行展開的學習活動。學習者針對某一學習內容或問題相互之間進行資源的共享、交流和互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學習成果,對其它學習者的觀點和想法進行評判,修正自己的理解,進行深入思考,并不斷進行學習反思,加深理解和體會。學習者能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方法,能更有效的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以及思維能力。
在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個體的信息加工過程主要是:提出或發現問題、尋找答案、進行反思以及知識分享四個步驟。見圖1:
圖1 學習者個體的信息加工過程
2、社區中群體的信息加工過程
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群體信息加工過程可以分為四步:
第一步:社區中學習者根據自己學習的需要,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討論主題。
第二步:社區中的學習者對提出的主題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學習者之間相互辯論,發表不同的觀點,不斷的進行思維碰撞。
第三步: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協商與妥協,進行知識的群體建構。學習者們通過回顧討論過程來發現相互矛盾或沖突的觀點之間的“癥結所在”,對這些觀點進行整合、匯總、提煉,提出群體共同建構的新觀點。
第四步:對群體新建構的觀點進行檢驗和修改。在此過程中社區成員可以尋求專家的意見和幫助,已到達不斷完善新建構的知識的目的。社區中的學習者在對新建構的觀念進行檢驗和修改的過程中達成共識,最終形成群體知識。
3.3 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元認知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其實質就是學習者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在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的元認知行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參與學習活動前的準備活動、參與學習活動時的學習策略選擇以及參與學習活動后的反思與調整。見圖2:
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元認知即表現為學習者個體的元認知,又表現在協作學習小組的元認知。小組成員在接到學習任務之后,需要一起討論在該學習任務中需要解決哪些問題,采用何種策略,如何分配任務,如何合理安排時間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需要及時交流溝通、相互幫助、監督、督促與評價,以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共同的學習目的。同時在。學習活動結束時,小組成員一起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總結學習收獲和不足,為下次的小組學習活動提供學習經驗和提出參考意見。
圖2 基于元認知的自主學習活動過程模型
在虛擬學習社區中,每個學習者都是在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的情況下,自愿加入到學習中去的,因此他們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社區成員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實際情況自主的安排學習時間和進展。元認知能力較高的學習者對自己的情況比較了解, 而且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學習情境、學習內容適當的調整策略,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以此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因此在虛擬學習社區中,元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習者學習上更具優勢,也更能在社區學習活動中控制自如, 如魚得水。
4 相關建議
了解認知特征的目的是為了適每一位學習者都健康地發展。在虛擬學習社區中,不同認知的學習者之間存在著互動程度上的差異。學習材料、教師參與與評價方式都會對學習者的互動行為產生不同影響。但需要強調的是認知不是能力,只是個體在認知領域中表現出來的特征及自我一致的功能方式,而且互動行為指數所代表的僅僅是互動的活躍性,與學習成績無關。教師了解學習者的認知風格,不是為了尋求在虛擬學習社區中哪類學習者更具交互優勢, 而是要通過相應的教學策略使每一位學習者都能全面發展。在虛擬學習社區中教師了解了學習的認知特征后,要藉此更好地貫徹現代教育理念,尤其是“人本主義”思想,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創設各種氛圍以適應不同風格的學習者, 并鼓勵個體發揮所具備的認知優勢,同時引導學習者自我分析、自我激勵、自我監控、自我糾正,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習者的全面發展。
5 小結
虛擬學習社區是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基于學習者認知特征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虛擬學習社區的文化氛圍、學習者之間的差異對學習者之間的互動的影響沒有體現。
參考文獻
[1]http://ba1ke.baidu.eollliew/69807.htm7EB/OL8.2011—03—16
[2]張桂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再構.教育科學,2004,(6)
[3]王陸.虛擬學習社區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張立國,郭箭.對虛擬學習社區的解讀[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4):22一25
[5]張立國,劉薔,解素敏.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歸屬感的培養[J].現代教育技術,2009,(12):84一86.
[6]王陸.虛擬學習社區的社會網絡結構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
李敏(1978—),女,滿族,遼寧錦州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算機技術。
張燕(1986—),女,漢族,河南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