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亮
(一)早熟玉米有助于促進農業糧食總產量的提高
玉米是我國主要的農產品,尤其是北方,玉米是農民重要的主食之一。玉米需求量的迅速提高,也迫切要求相應的提高生產技術和條件,加之與玉米相關的工業和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玉米的需求更加旺盛,這就要求玉米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從而增加農業的糧食產量,保障我國糧食的安全。內蒙古作為我國生產玉米的第一大省,肩負著玉米作為重要糧食產物的使命,因此,大力培育內蒙古早熟玉米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據相關研究估算得出,內蒙古春玉米光溫生產力高達15345-17544kg·hm-2,這得源于內蒙古玉米農業、相關技術和深入研究的有機整合。內蒙古北部是早熟玉米最大的種植面積區域,位于北緯48度以北,該地區種植早熟玉米的面積約占該區域總面積的15%,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的潛力巨大。
(二)早熟玉米有助于推廣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高產和優質對于玉米來說非常重要,不僅是玉米育種的終極目標,也是種植者的永恒主題,內蒙古生產出來的早熟玉米比其他地區和省份都要更優質,因為內蒙古大力推廣和應用玉米的高效栽培技術,而高效的栽培技術是生產高產和優質的早熟玉米的重要保障。高效栽培技術在內蒙古早熟玉米中的成功應用,無疑會把這一技術推廣到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生產培育中,從業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早熟玉米有助于創新農業產品適合相應的機械化操作內蒙古早熟玉米的高產和優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玉米葉片具有收斂性、互相遮擋面積小、高光效等特點,這就可以使每單位面積上的穗數、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均受種植密度的影響,因此,內蒙古的早熟玉米也被稱為“收斂耐密型”玉米。收斂耐密性早熟玉米非常適合采用機械化操作收割,因此內蒙古收斂耐密性早熟玉米及配合機械化操作不僅能促進當地早熟玉米的快速生產,同時也有助于創新其他農業產品的機械化操作。
(四)早熟玉米有助于提高農業產品的耐病蟲功能
內蒙古的早熟玉米與其他玉米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于,其有高效的抗病蟲功能。一般的玉米種植,會嚴重受到大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蟲害的影響,不僅影響玉米的產量,而且也阻礙玉米的機械化操作進程。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的玉米大面積發生大斑病、螟蟲的侵害,導致玉米的總產量下降近20%,同時也降低了玉米的質量,減少了玉米帶來的經濟效益,從而嚴重影響了糧食的總體安全。而內蒙古的早熟玉米具有高效的抗病蟲功能,如果其他農產品能很好的借鑒和利用這一功能,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整個農業經濟的安全具有保障作用。
(五)早熟玉米的進一步改良將成為青貯玉米,為農業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雖然早熟玉米在內蒙古發展迅速,產量和面積已經很大,但是,青貯玉米在內蒙古還很少,青貯玉米的品種還沒有在內蒙古得到有效推廣。內蒙古草原不斷受到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導致牧草資源不斷減少,這將嚴重影響內蒙古畜牧業的發展,而早熟青貯玉米可以很好地替代牧草資源,有效解決當前牧草資源不斷減少的狀況,并且早熟青貯玉米比牧草資源更經濟、更環保和更理想。因此,從長遠時間看,早熟青貯玉米是內蒙古農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將為內蒙古農業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2 內蒙古早熟玉米育植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玉米已經成為第二大作物,早在2008年玉米的種植面積就位列首位,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是因為它用途廣泛,它不僅僅是糧食、飼料同時還可以加工成燃料等經濟作物。2014年內蒙古玉米種植面積達到4443278hm2,成為黑土地上的第一大作物,內蒙古也因此成為我國種植玉米面積最大的省份。據相關部門統計,內蒙古極早熟玉米年平均播種面積占全省玉米播種面積的11.67%,占全國極早熟玉米播種面積50.02%。但是因為內蒙古獨特的地理氣候因素導致其玉米產量低于中晚熟區,具體表現為如下幾點:
(一)氣候環境惡劣
內蒙古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其氣候條件惡劣,冬季時間漫長且溫度很低,容易發生春寒、春旱、秋季霜凍等自然災害。農作物在生長時會出現育苗期溫度低、生長期雨水不充足、蟲害等問題。嚴峻的氣候條件不僅影響作物吸收營養,反而會使其消耗自身的養分,導致其產量的減少。
(二)犁底層深度較淺
內蒙古農業耕種方式不是集約型,這就導致了很多土地沒有被更深層的翻整,據有相關數據表明內蒙古平均犁底層深度在17.5cm,相比全國水平來說,內蒙古犁底層深度較淺。犁底層深度低會造成土壤有機物質含量低,土壤缺乏營養,植物根部發育程度較弱,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三)種植密度低內蒙古農作物種植密度低,每畝地的保苗株數不多,如果遇到旱災、洪澇災害、冰雹、霜凍、蟲害等自然災害就會造成大面積的減產。尤其對于內蒙古這種生育期較短、耕種方式粗放的地區,低種植密度風險較大,會給產量帶來更大的影響。
(四)病蟲威害影響
內蒙古玉米的主要病蟲害是玉米大斑病、玉米絲黑穗病、玉米螟。玉米大斑病是影響最大的病蟲害,它主要有傳播速度快、傳播面積廣等特點,大大影響了玉米的產量,在內蒙古的多個地區都發生過玉米大斑病病害,受影響的農作物減產量高于百分之十一。病蟲害對于農作物的影響是巨大的,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顆粒無收的現象,所以作物預防病蟲害至關重要。
(五)機械化程度較低
內蒙古大多數耕地是粗放型的零散種植,沒有形成規模種植,這就給機械耕種帶來困難,再加上內蒙古經濟水平不高,缺乏科學的耕種技術、耕種設備品種不多,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農作物產量不高的現狀。
3 完善內蒙古早熟玉米育植的對策建議
針對氣候環境惡劣的問題,應該選擇恰當的時間進行早熟玉米的播種、施肥、打農藥等,采取人為措施不斷增加地溫,防止早晨的傷凍,加快促進玉米的早熟。針對犁底層深度較淺的問題,一是犁深和松土,不斷加深和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發育,有效吸收土壤中養分;二是加強土壤的營養配方,不斷增施農家肥,科學合理配土,有效改良土壤;三是玉米秸稈還田使有機質、全氮、全磷、二氧化碳釋放量、微生物區系和水穩性團聚體明顯增加。針對種植密度低的問題,應該不斷加大種植密度,選擇耐密型早熟玉米品種,增加早熟玉米的發苗速度,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尋求產量與密度的平衡點。針對病蟲危害影響的問題,一是大力推廣和培育抗斑病好、抗螟蟲好的玉米品種,重視對適應性強、耐密性好、高產優質的早熟玉米的種植;二是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鄉、縣為單位聯合建立起病蟲草害防治體系。針對機械化程度較低的問題,一是采用農戶聯合,一機多用的模式,這樣可以發揮機械使用率,降低農戶資金投入;二是科學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下鄉科技幫扶,培訓種植戶高產栽培技術、科學施肥方法;四是加快早熟玉米的產業化進程,建立現代早熟玉米產業化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