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超等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借助于智能交通服務系統,交通基礎設施的通行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挖掘、交通擁擠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從而提高交通的管理水平。
關鍵詞:智能交通關鍵技術;管理水平
環境污染、交通安全與交通堵塞是困擾當今國際交通領域的三大難題,尤其以交通安全問題最為嚴重。據專家研究,采用智能交通技術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僅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就可減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為此,世界各發達國家競相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大規模的智能交通技術研究試驗。
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一個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面向交通運輸的服務系統。它的突出特點是以信息的收集、處理、發布、交換、分析、利用為主線,為交通參與者提供多樣性的服務。21世紀將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紀,人們將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統,是一種先進的一體化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中,車輛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駛,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將交通流量調整至最佳狀態,借助于這個系統,管理人員對道路、車輛的行蹤將掌握得一清二楚。 我國交通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多。此外,交通流的構成也很復雜,除了龐大的機動車流、行人流、自行車流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助力自行車、三輪車等交通方式。
1 智能交通的關鍵技術
智能交通系統主要是要根據實時采集的交通流信息,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和處理,形成有利于司機或者乘客出行的交通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傳遞給司機或者乘客。因此系統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交通信息預測和交通信息的顯示;而由于路徑誘導是交通信息服務的核心功能和技術難點,因此涉及路徑誘導的動態交通量分配和行駛路線優化設計是系統的關鍵技術。
1.1 路況預測
根據已經掌握的交通狀況信息,預測未來路網中的有關交通狀況信息,包括交通流量和行程時間的預測,其中交通流量的預測主要根據交通流量的一般規律和現階段交通流量的觀測,路段行程時間則根據未來路網的流量分配和路網通行能力,預計路段的通行時間,為行駛路線的優化設計提供基礎。
1.2 信息顯示
有利于出行的交通信息形成后,如何通過有效、直觀的方式提供給出行者,使出行者能夠很容易接收這些信息,又不帶來更多的駕駛負荷,是交通信息顯示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信息要以一種清晰和直觀的形式顯示,例如以不同顏色表示道路的擁擠狀況,使得出行者不必花太多精力來接收這些信息,以致影響駕駛。
1.3 動態交通分配
交通需求具有隨時間變化的性質,這使得交通網絡上的交通流具有動態特性。因此要確切地描述交通網絡上的各種交通現象,需要采用動態的交通模型,其中很重要的技術之一就是采用動態交通分配。動態交通分配考慮交通需求隨時間變化的特性,給出瞬時的交通流分布狀態,因此可以用來分析交通的擁擠特性,對交通流實行最優控制,以及進行交通信息預測和路徑誘導,從這個意義上說,動態交通分配也是智能交通的重要技術基礎。
2 利用智能交通技術提高道路智能化養護水平
一位業界從事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人員表示,“實質上,交通就是要用資源來換時間,而空間是有限的,高架橋即使修兩層、三層,總是有比較大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很關鍵?!?/p>
而道路養護作為智能化交通管理的重要內容,也將極大提高道路服務出行的效率。
作為一種先進的、可做出預防性道路養護決策意見的系統,管理者只要輕點鼠標,電腦屏幕上就會顯示出市區道路的詳細檔案及道路基本“健康”狀況等信息,同時,檢測設備收集的分析數據將告知哪一條道路該修了、怎么修才合理。
據介紹,這一系統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將道路長、寬、材質、建設時期、病害類型等方面基礎信息采集完畢后,輸入適用的模型中,模型通過換算能對道路養護做出如“立即開始養護”或“三個月后養護”等決策性意見。
道路養護部門表示,據此做出的預防性養護會比道路破損后再去養護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還能延長道路使用壽命、減少道路養護造成的交通壓力。
據相關人士保守估算,與路壞了再維修所投入的資金相比,至少節約80%的資金。目前,較為普通的道路養護方式是:哪條道路壞了、破損裂縫了,養護部門就對其進行養護。
由于道路破損并不是突發性的,而是早就孕育著破壞的潛在因素。但長期以來,沒有科學先進的手段去“防患于未然”,不僅造成道路養護的決策滯后,浪費了工時和材料;還使得養護過程變得被動,從而影響到城市的正常道路運營。
而智能化的道路養護決策系統,有了這套系統做出的決策意見和費用參考,養護部門就能在道路破損前介入養護和維修,從而提高好路率,降低維護費用。
3 利用智能交通技術搭建智能交通平臺
全國智能交通系統咨詢委員會相關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智能交通將以實際應用和服務出行者為重點,進行智能交通系統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和工程項目建設,為綜合交通系統的形成提供條件。
道路養護原先與整個城市交通的疏導關系并不密切,但是現在由于城市道路壓力的增大,對道路使用效率的要求不斷提高,被納入到整個城市交通管理體系中的要求也隨之誕生。這一情況在我國北京這樣一座特大型城市中,表現尤為明顯。
在北京,利用承辦奧運會的契機智能交通正在顯出雛形,整個智能交通體系中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交通綜合信息平臺與服務系統;客運樞紐站運營調度管理與乘客信息服務系統;公共電汽車區域運營組織與調度系統;快速救援和搶修系統;出租車智能指揮調度系統;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ETC)系統。
4 利用智能交通技術提高漸進式發展水平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在交通智能化水平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一個“新北交通體系”正在形成中。在“新交通體系”中,不僅交通會更加暢通快捷,也將對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以及空氣質量提供良好的保證。
智能交通雖然功能強大,可它也不能“包打天下”。面對復雜的交通問題,智能交通僅僅是眾多“解法”中的一個。
有專家就曾經提出,智能交通的發展應該緩行,因為政策、管理體制等的不完善讓智能交通的發展束手束腳,技術是輔助工具,不能解決其他政策和管理問題。
一系列信息技術的應用本應能加速交通出行的效率,可是,在北京生活的人們卻沒有切身體會到它們所帶來的成效。要把北京的交通問題徹底解決好,不僅要從技術上尋求出路,更重要的還是要尋求多方面因素的支持,比如人口規模、規劃執行和汽車保有量方面,都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來加以管理。
從事系統開發的業內人士也認為,要成功地運用一個系統,不是花錢買一個軟件就結束了,關鍵是要了解系統所牽涉的文化、組織架構、運作等等,并且把它們包含在系統中,這樣才能夠成功。另外,領導的支持、系統開發的階段性、相應的培訓、系統的維護等同樣十分重要。
5 總結
智能交通建設已經取得相當矚目的成績,智能交通要想在中國發揮巨大作用,不僅是技術問題,還需政策法規保障力度、老百姓普遍意識提高等大環境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智能運輸系統工程導論》張國伍主編 電子工業出版社
[2]《智能運輸系統》 (日)社團法人 交通工學研究會編 董國良譯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