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鞏固黨執政政治基礎的著力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黨一貫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國有企業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進一步打造風清氣正的企業環境,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只有股東、管理層和廣大員工群眾三方的互利共贏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探討國有企業如何構建以群眾路線為特征的企業文化顯得十分必要。
1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建設企業文化在理論形式上雖不相同,在實際工作中卻是管理相近和目標相通的
黨的群眾路線認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體現了對廣大群眾的價值尊重,肯定了群眾在企業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在企業管理中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發展需要群眾,發展為了群眾”,讓廣大員工群眾可以積極地參與相關工作決策,理解和執行相關企業決策,建立起企業內部高效互信和相互尊重的關系,將使企業充滿活力和創造力。
從西方管理理論的演變來看,員工群眾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經歷了從“經濟人”到“行為人”,再到“決策人”的發展演變。在“經濟人”的假設前提下,廣大員工群眾被看成是生產計劃的執行者和逐利者,股東、管理者和員工群眾三者之間缺乏溝通和信任,這也就導致“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的思想產生。而在“行為人”的假設前提下,員工群眾被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主體,價值實現平臺由管理者和股東提供。在“決策人” 的假設前提下,員工被看做可以分享組織決策權力的整體,整個團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從而實現了個人價值和企業組織目標的一致與和諧,這也是構成了“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
從表面上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企業文化建設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前者是政治范疇,后者是管理范疇。但在實際工作中,兩者的工作目標、對象、方向上是一致的。如果拋開意識形態的因素,企業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活動或企業文化建設實際上都是需要讓廣大員工群眾主動積極參與,使員工群眾個人的目標融入到企業組織的目標當中,達到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執行力和競爭力的目的。
2 6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可更好地促進企業文化的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大都源自于西方企業管理理論,其管理架構是一個層級森嚴的金字塔。大部分員工群眾都被當成“經濟人”,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不足,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基本上是被動地、機械性地參與,是一種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推動。因此,導致了目前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開展因為缺少了廣大員工群眾的積極參與而缺乏活力,企業文化建設基本上演變成為口號式的、形式主義運動,企業文化的核心內涵找不到正確有效的實現途徑。筆者認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至少可以在如下兩個方面推動企業文化的建設。
(一)通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可以消除管理層在管理上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增強員工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員工群眾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也保證了股東的根本利益。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股東會是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決策機構,管理層是執行機構。由于存在管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董事會對管理層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很難正確評價。廣大員工群眾更加缺少日常管理信息的知情權,更談不上監管。不少企業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也不過是某些管理者應景式的行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讓廣大員工群眾參與到企業日常管理中,讓他們能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要求管理層正視問題,從而達到可以迅速解決企業存在問題的目的。而員工群眾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由單純的“經濟人”到“行為人”和“決策人”的轉變,增強了員工群眾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能更有效地保證股東的根本利益。
(二)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可以創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圍,有利于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如果完全按照目標績效管理理論,企業基層員工被變成只會賣力干活的“經濟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深入基層調研、召開基層員工群眾座談會和收集合理化建議等形式,了解基層員工群眾、管理層等的不同需求和價值觀,營造暢所欲言的和諧氛圍。通過對廣大基層員工群眾、管理層等不同層次價值觀的分析,結合股東的價值取向,提煉出各方一致認同的價值觀,并形成企業文化中提倡的價值觀。
3 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需要有機地融入日常企業文化建設中
3.1 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對群眾路線和企業文化構建的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模式,通過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讓廣大基層員工、管理層擁有了持股經營的機會。通過不同所有制混合經營的形式,建立起更加合理、和諧、有效、均衡的公司治理機制,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和構建現代企業文化提供了經濟上、法理上的保證和實現的途徑。
3.2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的制度和企業文化建設自信
目前,在企業管理中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是為了保證股東利益最大化,在企業設立黨委會、職代會、工會是為了保證廣大員工群眾的利益和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其實兩套機構的存在并不相斥,還可以通過部分高層交叉任職而兼容,同時還可以通企業工會、職代會拓寬信息溝通渠道,實現相輔相成。隨著新一輪經濟改革的深入和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的推行,需要有一套保證股東利益、員工群眾利益,兼顧社會公平的機制。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模式會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與時俱進,企業文化管理理論的演變說明了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與開展企業文化建設是殊途同歸的。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時,增強了廣大員工群眾對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了企業的執行力,形成了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對激發廣大員工在日常企業管理中自我參與、自我管理、自主創新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和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一致的。當然,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的形式和模式也不能照搬老一套,要結合現代企業文化的需要,進一步融匯創新。
3.3 主要領導重視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為企業文化建設活動提供堅強保證
企業主要領導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其價值觀、管理理念對搞好企業文化建設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主要領導的強烈推動和參與,可以更快地達成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并有效地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內化于心”和“固化于制”。
3.4 建設企業文化,走群眾路線,要建立起更有效的溝通互動機制
企業內部需要建立相關機制,促進員工自下而上參與管理和決策,管理層自上而下宣貫企業戰略和制度、體察員工的各類需求。企業的重大決策既要問計于股東、董事會、管理層,也要問計于廣大員工群眾,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5 建立學習型組織是提高員工群眾的有效參與能力,搞好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
廣大員工群眾要有效地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其基本前提是要具備相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因此在以群眾路線為特征的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將學習型組織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要不斷提高廣大員工群眾學習、思考和創新能力,同時要將廣大員工群眾這些能力的提高與他們的薪酬激勵約束機制、未來的職業發展相掛鉤。唯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和激勵廣大員工群眾有效地參與以群眾路線為特征的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