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宇
摘 要:近年來,在人口不斷增加和經濟大規模展開的雙重壓力下,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總體形勢非常嚴峻。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村將更多地參預國際分工,尤其是新技術革命,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農村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進一步突出。本文簡要探討了加強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對策
生態環境建設是偉大的事業.既可以促進農村生物資源增殖,提高防災救災能力,促進農村生態平衡和改善,又可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社會效益。同時生態環境建設又是一項艱巨的事業,需要有相應的經濟條件、制度條件、政策條件和科學技術
條件等與之配套。根據我國農村環境的現狀和特點,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應采取科學對策:
1 以經濟發展為基礎,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必不可少的條件,反過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也會影響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程度。因此要作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決不能以保護環境為借口,而限制經濟增長,那是不切實際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這是作好農村環境保護的前提。
1.1 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建設和能力建設
建議在各鄉鎮設置環保機構,設有負責環境保護的各級鄉鎮干部,并配備有專業水平的環保專職人員,有條件的鄉鎮還要在村里也要配備專職或兼職環保工作人員;有計劃地組織人員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要建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獎懲機制,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行政領導負責制。把轄區環境質量作為考核各級政府主要領導人政績的重要內容,使考核結果與領導干部的任免升降獎懲緊密掛鉤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鄉鎮環保工作的指導和監督,關鍵時應給予適當支持。
1.2 加大對農村環保的投資力度
政府在安排國民經濟預算時,要采取一定的傾斜政策和靈活措施,在資金上支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管理,監測,科研機構建設;通過對污染大戶繳納稅金、罰款,社會捐助,民間集資,企業投資等進行多元化籌資,并且要確保這些
環保資金專款專用,確保環保資金足額到位。同時,輸通渠道,提高農村環保資金的利用效率。
2 以科技開發為支點,推廣切實可行的環保技術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十分重視科技的重要作用。只有借助科技手段,才能逐步搞清農村環境(如畜禽養殖,農藥,化肥,農膜的污染)的現狀和基本規律,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
1、不斷壯大環境保護科研機構和研究隊伍,組建高水平的生態專家隊伍。
2、加強環境基礎科學研究,為環境保護提供智力支持。要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和保護研究的力度,著力解決水土流失荒漠化問題;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和植被恢復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推廣;加強對經濟林業、流域綜合治理、多種植物共生、防治病蟲害等技術的研究,進一步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組織環境保護最佳實用技術篩選,評價和推廣工作, 確保此項技術的切實可行性。眾所周知,農村的污染處理技術顯然不能同大城市相比,大型的污染設備無論從建設成本方面,還是從運營成本方面考慮,農村都無力承受。因此,要求農村的環境治理設施要規模小,或者集中處理,力求成本小,可操作性強。
4、推廣成熟的農業技術,如“畜禽糞便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土壤污染控制技術,農藥殘留速測技術”等,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用藥,減少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同時推廣污染處理技術,如“防治鄉鎮工業廢水、廢氣新技術、污灌區污染控制的治理技術、生物監測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煙氣脫硫等污染控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同時降低治理成本,進行廢物資源化再生利用,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在環境保護中的貢獻率。
5、科研資源配置應向有利于農村環境保護的適宜技術傾斜,以此提高此項技術的競爭性。同時要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3 以制度創新為導向,培育農村環保市場
從原則上說,為了實現同一目標,環境資源的配置方式既可以采取計劃機制,也可以采取市場機制。究竟采取何種制度或制度組合,主要取決于該種制度或制度組合的效率。或者說取決于總的制度成本(微觀成本加上宏觀成本)。理論研究和發達國家的實踐說明,市場制度可以作到總成本較低和相對公平。據估計,與命令型的國家管制方式相比,以市場為基礎的污染控制方法能在實現相同目標的同時,節約30%的支出。在我國傳統的環境管理中,較多的方法是采用行政管理。實行市場經濟以來,開始使用包括經濟杠桿在內的多種手段,使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政府的事業行為與企業的產業行為相結合。實踐證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們認為,我國農村環境保護事業產業化,并按照市場化的要求來經營,應該成為我國農村環保制度創新的基本方向。它要求環境保護從其他行業和部門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專業化、企業化和社會化的產業,按照市場法則進行生產、經營、管理和核算。
污染問題作為外部不經濟的表現,關鍵在于環境是一種共享資源,因此,使環境要素成為一種市場商品,并在明確產權關系的基礎上恢復其價格機制,是切實可行的。政府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并制定適宜的收益分配方案,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益緊密相連,運用價格與利益機制給經濟主體提供充分的激勵,將環境保護與企業或公眾的利潤最大化與效用最大化目標聯系起來,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衛產權,如通過環境資源的產權登記制度,嚴格的損害賠償責任制度和對產權糾紛的解決,使市場有效地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要發揮市場的力量,就是要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進行引導和調節;通過補貼、排污收費、開征可再生資源利用補償費等市場手段進行鼓勵和懲罰;利用價格機制促使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問題內部化;通過一系列措施,使鄉鎮企業排放污染所受懲罰高于控制污染的成本代價,從而使減少污染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另外,還可以通過消費者,銀行和股票持有者的決定對污染企業施加影響,對實施關、停、改、轉的污染源鄉鎮企業給予適當的補償。同時要確保這些環保政策有相對的穩定性,提高激勵機制的兌現率,最大限度地調動環保主體的積極性。
需要指出的是,環境保護制度創新中并不是要全盤否定原有的制度形式,而是對原有制度進行揚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和完善。總的來說,農村環保制度的創新就是要體現“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的理念。就是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責、權、利。
參考文獻
[1]張寶文.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努力防治面源污染[J].中國農業信息快訊. 2001(07)
[2]章玲.生態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J].農業經濟. 2001(05)
[3]張嫚.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生策略[J].財經問題研究. 2001(05)
[4]萬勁波.農業環境保護與環境政策一體化[J].世界農業. 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