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小龍
摘 要:在我國現實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快慢、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費投入的不同以及行業立法規范、政策的配套程度都深刻地影響著民辦社工機構對社工人才使用的狀況。從體制內外、地域兩個不同方面的比較,將有利于發現民辦社工機構對社工人才使用的優勢以及問題所在。
關鍵詞:民辦社工;機構;體制
1 民辦社工機構與體制內機構的人才使用比較
(1)民辦社工機構相比體制內的對于社會工作人才的管理較靈活,自主性較強。在我國,由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舉辦、利用公共資源、提供社工服務的組織是“體制內社工組織”。體制內相對應的社工崗位設置很少,且基本屬于社會行政人員。而體制外的社工崗位較多,管理呈現雙重管理,即受到社工服務機構和用人單位雙重管理。體制內社工機構組織,因為受政府或事業單位領導,在服務開展中,行政化傾向明顯,缺乏自主性。民辦社工機構與之相比管理上雖然不完善,但機構管理不受明顯的上級行政制約和干擾,自主性強且靈活,有利于針對項目性活動開展細致的工作,及時反饋和主動解決服務對象的需求問題,有較高的服務效率和更加廣闊的服務領域。
(2)民辦社工機構薪資待遇與體制內相比較低。民政部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關于民政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把社會工作作為專業技術崗,分高、中、初級13個等級。我國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工資待遇,都是由各級人事部門按照身份或崗位職級核定的。比如深圳市事業單位的人員為公務員、職員、雇員待遇。其中對于雇員,制定了《深圳市機關事業單位普通雇員工資撥付與分配實施辦法》,對普通雇員的工資福利性經費撥付及工資分配作出規范。自2004年事業單位普通雇員制度設立以來,2007年、2009年、2011年3次提高普通雇員工資福利性經費核撥標準。如下表1所示,2011年10月的是:專業技術崗位高級10250元/月,中級7700元/月,初級5100元/月。因此,事業單位體制內的社工與民辦社工機構相比,有良好的薪資待遇,穩定的職業前景,因此相比體制外社工崗位具有現實吸引力。
體制外民辦社工機構社工薪酬待遇偏低。按照當地政府文件規定建立的工資體系,雖然相對于事業單位總體薪資福利上,則沒有過多優勢,此外長期以來沒有變化。如表2所示,2007年深圳出臺《7+1》文件規定當時社工的分級工資待遇,但一直到2012年才出臺《關于調整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資金使用標準的通知》作出一定調整,2006年深圳市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926元,社工工資在此標準上定為初級助理社工師平均工資每月3720元,實際薪酬則遠高于平均工資。但到2012年,全深圳市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水平至少也超過4700元,而社工的工資僅與平均工資持平。因此,政府關于推動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的政策調整上有欠缺。
數據來源:深圳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
(3)民辦社工機構與體制內相比缺乏明確的晉升渠道和發展目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政府或事業單位是有一定編制,按照專業技術崗位,可以定級晉升崗位和職級,以及相應的待遇。而在民辦社工服務機構,目前還缺乏完整的評價標注和晉升渠道。一線社工晉升困難,需要制定社工師職稱評定方法,開辟一條專業技術晉升路線,讓社工能夠從初級向中級、高級發展。此外,幾乎空白社工督導晉升路線更需要積極探索。
從表3可以看出,2009年較2008年社會工作師在兩類機構中都有巨大的增長,社會工作師在民辦非企業單位更是比上一年增長343.6%,2010年作為體制內的民政行政機關和體制外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兩類機構,對社會工作師使用總人數分別達到1891人和5720人,這說明這些機構都對社會工作師和助理社會工作師需求日益明顯,并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辦社工機構對社會工作人才具有更大的容納量。然而在2010年時,數據顯示民辦非企業單位助理社會工作師出現減少了1.6%,與2009年增長123%形成巨大反差,而體制內的民政行政機關的助理社會工作師則持續穩定地增加,2009年增長31%,2010年增長21.4%。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民辦社工機構發展不穩定,助理社工師無法安心留在機構中工作。
數據來源: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0-2011
2 民辦社工機構區域間的人才使用比較
經費投入的不同、政策的配套程度使得區域間民辦社工機構人才使用差異明顯。東部地區民辦社工機構與中西部地區的同類機構相比較,吸納和使用了大量的社工人才,而且為社工提供較好的待遇。對比差異,總結先進地區經驗和落后地區的不足,有利于民辦社工機構人才使用整體狀況的提升。民辦社工機構對社工人才開發和利用的地區差異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組織發展是人才發展的前提,東部的民辦社工機構發展迅速,對社工人才需求量較大。圖1所示,截止2013年4月根據統計到的全國486個民辦社工機構名錄,按東、中、西部地區歸類劃分,發現中部和西部各占總機構數的7%,東部地區民辦社工機構是占全國同類機構的絕大部分,高達86%。因此,民辦社工機構作為社工人才主要的就業載體作用逐漸顯示出來。
圖1 2013年全國民辦社工機構分布比例圖[1]
(2)地方的財政投入和社工人才政策使得社工待遇差距明顯。東部地區得利于有專門地方財政和政策支持,東部地區社工待遇較好,也較穩定。以東部地區深圳和西部地區成都為例,2007年深圳就出臺《1+7》文件對社會公益性民間組織內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薪酬給出了指導價,并從2007年以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形式,大力支持民辦社工機構的發展,截止到2011年底市區兩級累積投入達3億元,社工服務遍及深圳各區和計生、社區矯正、外來工等十幾個領域[2]。成都2012年才由19個部門聯合出臺的《成都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2—2020年)》,《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這僅是對國家民政部的《規劃》《意見》進行市級層面的簡單政策制定,卻沒有像深圳《1+7》文件中詳細的崗位制度、薪酬指導價、政府購買社工服務領域、社工人才配備比例等具體規定。因此,東部地區的政策對社會民辦社工機構具有更大推動力。
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全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示范區”成都市青羊區,該區2011年專項用于扶持民辦社工組織、社工培訓、社工隊伍績效考核、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經費500余萬元[3]。相比東部地區的經費投入西部地區還是少了許多,深圳市龍崗區根據購買社工總體服務計劃,2011年共安排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經費約1622.5萬元[4]。龍崗區經費投入是中西部示范區青羊區的3倍多。可見經濟發達和政策到位使得東部地區民辦社工機構能夠大量發展,為社工人才職業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而其他中西部地區,對民辦社工機構的經費支持更少,社工待遇更低,且沒有持續性。例如2008年地震災后,四川省地震災區有了大量外來基金和組織介入,應時所需誕生了一批社工服務機構和一批社工人才隊伍,但是災區恢復重建以后,三年的項目結束,機構的資金開始減少,雖然一些地方政府仍繼續支持,但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機制的缺失,導致社工人才收入銳減,社工人才也不斷流失。
參考文獻
[1]全國民辦社工服務機構名錄匯總表[G].中國社會工作人才服務平臺,2013.4.9.
[2]深圳近四年花3億多元購買社工服務[N].南方日報,2012.3.22.
[3]青軒.行政引導、社工引領創造專業化“青羊模式”[N].成都日報.2011.11.4.
[4]龍崗區.社會工作項目運作將成為發展方向 [EB]深圳政府在線.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