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耳曼法是由最初的部落風俗逐漸變革并演化而來的,它受到了羅馬法與羅馬文化的巨大影響,承認了教會法,且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權力強勢與法律文化強勢悖反的情形。通過對日耳曼法發展歷程的概括分析以及對各國思想家思想的了解,可以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國家法律統一的必然性以及教育在統一進程中的本質作用。
關鍵詞:日耳曼法;分散習慣;統一法律;法制教育
有史以來,在不同群體、不同地區之間存在不同的法律傳統時,就需要對其進行改革,促進法律統一,從而維護統治、促進發展。而在促進法律統一的進程中,立法與司法途徑是最基本的,而最重要最本質的則是法制教育。
1 從日耳曼法的發展看國家法律統一的必然性
1.1 日耳曼法發展歷程的概括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征服了西羅馬帝國,強推西歐跨步進入了中世紀時代。據文字所述,最早的日耳曼法沒有成文記載,只是部落風俗,口耳相傳。但由于擴張,日耳曼的社會風俗發生了本質性變化,基于國家統治的需要,同時受到原羅馬國家法典編纂的傳統影響,日耳曼各王國很快著手成文法典的編纂,幾乎每一國都擁有了國家法典。然而,這些成文法典依然主要是依據日耳曼人風俗法的記載。在日耳曼人的傳統觀念中,風俗法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各國日耳曼法典有許多共同特點,一方面反映了日耳曼人各部族進入原始公社制度解體時期的階級分化和土地占有者的特有地位,一方面保留了大部分氏族部落風俗的殘余。而且,隨著基督教得到日耳曼人的信奉,教會信條也逐漸成為了日耳曼法的一部分。隨著9世紀日耳曼各王國封建化過程的日趨完成與封建割據的確立,日耳曼法與羅馬法滲透融合,構成了封建地方風俗法,成為屬地主義的法律,王室法令也出現并日益增多。
總而言之,日耳曼法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日耳曼習慣法時期、日耳曼法與羅馬法并存時期、“蠻族法典”時期、王室法令時期。日耳曼法是西歐早期封建法律,一方面反映著私有制、階級已經出現的事實;另一方面又保留著許多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制度的殘余。西歐進入封建割據時期以后,日耳曼法在西歐大陸演變為分散的封建地方習慣法,最終作為封建法的一種因素被保留下來。
1.2 在尊重習慣法的基礎上實行規則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從日耳曼的法律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日耳曼人強調分散習慣,風俗法具有崇高地位。并且,羅馬人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風俗習慣存在差異,日耳曼各部族之間的習慣法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國家法律制度非常混亂,此時,解決這些規則上的差異、統一國家法律則成了維護國家統治、促進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類似問題在我們多民族的中國也是必然存在的。
我們強調國家法律統一并不是在否認習慣法,我們可以強調習慣法的重要性,但要是一個統一的習慣法,而不是四分五裂的。
柏拉圖在洞穴說中就強調了習慣法的不利性,就像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環境里面,自然而然地習慣了那里所有的事物,當有人走出去之后,才發現我們原來的那個環境其實并不完全是那樣的,但此時的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停留在傳統的習慣之下,無論你怎么說,這些人都不會改變甚至視你為異端。這時,習慣法的弊端開始顯露,所以,對于那些不利于人與人之間合作且不利于社會發展的習慣法我們必須摒棄或加以改革。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也提到:“在這三種法律之外,還要加上一個第四種,而且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種;這種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代替權威的力量。我說的就是風尚、習俗,而尤其是輿論;這個方面是我們的政論家所不認識的,但是其他一切方面的成功全都有系于此。這就正是偉大的立法家秘密地在專心致力著的方面了;盡管他好象把自己局限于制定個別的規章,其實這些規章都只不過是穹窿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窿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此處盧梭強調真正的憲法是人們內心的風俗、習慣,但這個習慣并不是四分五裂的,而是一個統一的習慣。
到目前為止,法律的產生經歷了從習慣到習慣法,再從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展過程。最初的法律規范大都是由習慣演變而來,統治階級有選擇地利用原有的習慣、由國家加以確認,賦予法的效力,從而形成統一的法律規則。無論是從國家的發展史來看,還是從相關思想家的思想來看,習慣法必須要尊重,但我們尊重的是一個良性的統一的法律規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尊重習慣法的基礎上實行法律規則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2 法律規則統一的本質途徑是教育
既然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尊重習慣法的基礎上實行法律規則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那么促進法律規則統一進程的途徑又有哪些呢?立法與司法自然是十分重要的路徑,但其最終解決的只是紙面上的統一法律規則的形成問題。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正義的體現,良法是法治的前提。但“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守法是法治的關鍵,“沒有什么事情比促使人們奉公守法更要緊了,在細小的方面尤其要嚴加警惕”。在守法方面亞里士多德主張培育一種有利于推行法治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法律從來只能是人類需要的產物,人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必然使與人的需求息息相關的法律發生變遷。實現法治仰賴于培育公民的民主觀念、法治思想,從而造就符合法治要求的人才,使法治的實現獲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強大的力量源泉。在建立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如果僅僅靠國家的命令來推行法治,而不注重清除存在于法治的主體與法治的要求之間的不和諧因素,法治的實現將遇到極大的阻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通過國家的倡導和制度的力量使“法律之治”得以推行,也必將與法治的精神相違背。
所以說,讓大家能夠理解新的法律理念,并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生活是最理想的法治狀態,而能讓大家接受并理解法律新理念的根本途徑,就是教育。完全靠外在的強制則是實屬無奈。法律直接作用于人的外在行為,而教育則作用于人們的內在思想,通過改造思想來改變外在的行為習慣。
并且,我國儒家和法家也強調教育,通過教育加強人的內心修養,讓大家接受新的、良性的法律,養成一種遵從良性法律的習慣。
3 由上述思想對中國法治建設的思考
中國目前的法制教育十分有限,目標不明確且沒有效率,即使接受過法律教育的人也只是在單純地學習法律規定,并不知道這些法律知識背后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所以,緊抓法制教育才是中國建設法治社會的王道。
首先,制定符合國家和人們意愿的良好的法律。在中國法制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我們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之成為中國最優良的政體,制定和認可有利于建設法治國家的法律法規。
其次,謹慎立法。法律穩定性有利于法律權威的保持,而及時立、改法律則可以保持法律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最后,重視法學教育,普及全民法制教育。這便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公民的言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守法的主動性,使人民知法、懂法,并且正確引導他們凡事以法律為行動準則,在“有法可依”的條件下做到“有法必依”。
4 結語
人生而自由,且要自主自立,但這個自由是有限度的,是在一個統一的法律規則之下的自由。而要人們發自內心地接受、理解并遵從這個統一的法律規則,則需要,教育。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洞穴喻.第七卷.
[2]盧梭.社會契約論[M].第十二章.
[3]亞里士多德.政治論[M].
作者簡介
盛中華(1989-)女,西南民族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