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
摘 要:涉訴信訪是我國司法救濟以外的另一種權利救濟途徑,也是公民重要的權利表達方式,對保障公民權利、緩解社會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權利與權力的沖突隨著涉訴信訪的發展日益凸顯,重復信訪、集體信訪、越級上訪等非正常信訪層出不窮,成為威脅社會穩定和諧的不安定因素。本文以重復信訪為視角,以機會主義為切入點,從信訪者、法院、國家三個角度分析重復信訪形成的原因,并針對目前涉訴信訪的困境提出化解對策。
關鍵字:涉訴信訪;重復信訪;機會主義;原因;對策
1 涉訴信訪與重復信訪
信訪是具有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的一項制度,通常指信訪人通過來信來訪反映并要求解決問題的行為。在公民信訪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信訪——息訪——再信訪”的循環,由此產生了重復信訪。重復信訪常常表現為“纏訪”,但纏訪與重復信訪并不完全相同。纏訪中的信訪者往往以機會主義為動機,以謀取利益為目的,而重復信訪則不盡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信訪者確實無法接受合理的處理結果或者處理確有不當而繼續信訪。但不可否認,目前的多數重復信訪都表現為機會主義纏訪。
2 權利與權力的博弈
涉訴信訪是信訪者、法院、國家三方權利與權力的博弈。權利與權力的不平衡使得公民權利表達的途徑狹窄而脆弱,涉訴信訪就成為了另一種利益訴求方式。在機會主義的怪圈中,權利與權力的位置似乎被顛倒,信訪者步步緊逼,法院反而步步退讓,而在現有的體制之下,這個怪圈短時期內很難被打破。
2.1 作為弱者的民眾
1、從維權型信訪到謀利型信訪
田先紅指出:“受國家發展戰略轉型、意識形態的約制和壓力型信訪治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在當前鄉村社會中,謀利型上訪開始凸顯并呈現出蔓延趨勢。”在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時代,功利主義成為價值觀的主流,單純為維護權利而討個說法的已不多見,堅持通過信訪尋求社會正義的更是屈指可數。通過重復信訪謀取利益,表面上看是由于信訪者自己的貪念所致,實際上反映出的是權力和權利之間的關系已經出現了非正常的發展。
涉訴信訪的長期實踐使得信訪者們越來越懂得手段與時機的重要性,通過纏訪、鬧訪、集體訪、越級訪等非正常信訪方式,在兩會期間、重大節日等“大日子”上訪,許多法院迫于形勢會滿足信訪者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來息事寧人。法院的退讓極易讓民眾產生“只要抓住機會就能嘗到甜頭”的錯誤心理,本來是為了正當利益而信訪,發展到后來卻逐漸演變成了為滿足自己更多的利益需求而繼續信訪。機會主義一旦蔓延開來便不可收拾,這種異化的機會主義推動著信訪者們不斷地信訪下去,通過一次次信訪給法院施壓來滿足自己更多的要求。
2、傳統文化的力量
我國的信訪自古有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主要方式有告御狀、登聞鼓、邀車駕等。根深蒂固的 “非訟”傳統與揮之不去的“青天”情結使得信訪者始終將信訪看作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的人治社會,統治者處于權力的中心,法律只是維護統治的工具。雖然我國已初步建成法治國家,但是“權大于法”這種人治社會的傳統理念仍然深深植根于重復信訪者的心中,他們堅信高層領導的關注才是達到信訪目的的關鍵,領導的決定在他們看來比法律更為有效。
3、“信訪精英”的出現
應星在《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中描繪了一個比較典型的“信訪精英”形象——許老師。許老師與普通農民相比,一是有文化,二是會利用法律與政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非常懂得“纏”的藝術。在涉訴信訪的洪流中,存在著很多像許老師一樣的“信訪精英”。信訪精英的出現刺激了信訪者重復信訪的熱情。信訪精英們通過種種手段,或能得到地方機關的優惠安撫政策,或能獲得高層領導的關注而迅速解決問題,這對其他涉訴信訪人產生了極其不良的誘導,認為只要堅持不懈地信訪下去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2 左右為難的法院
在涉訴信訪中,法院作為信訪機關,本應是最重要的導演和主角,但在現實中,法院卻常常夾在信訪者與國家之中,扮演著兩頭不討好的尷尬角色。
1、不權威的司法
“信訪不信法”這一說法的傳播充分體現了我國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一方面,重復信訪者普遍認為法院沒有獨立的權限,一般都聽政府的話辦事;認為法院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找黨的高層領導才是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方面,司法腐敗的孳生與蔓延,使法院無法取信于民,法院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在重復信訪中,司法判決的確定性處于不安全的狀態,司法裁判不再具有權威性和穩定性,兩審終審制度形同虛設。由于存在涉訴信訪,在理論上只要當事人不滿法院裁判,就能夠通過信訪來否定對自己不利的判決,法院判決的終局性被打破。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引發了涉訴信訪,而涉訴信訪又進一步造成了司法權威的弱化,形成了一個難以消解的惡性循環。
2、“看不見”的正義
法諺有云:“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我國法院有著 “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這種傳統在現實中的表現之一是法院的裁判文書大多重結果而輕過程,說理論證過于簡略,使當事人難以詳細了解裁判的法律依據,無法以理服人。
司法正義要求“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然而信訪者所強調的“事實”可能只是他們自己所認為的“客觀事實”,與法院所堅守的“法律事實”不能同一而論。很多涉訴信訪人不能區分“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這種對“事實”的不同理解使他們為追求自己所認為的正義而不斷針對法院的裁判進行信訪,成為堅定的重復信訪者。
3、司法以外的職責
我國法院除了正常的司法工作之外,還肩負著“維穩”的重任。法院在司法工作中不僅要保證法律效果,還要兼顧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法院往往以實現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為借口而違反了法律的原則。面對機會主義信訪者,法院在國家權力與民眾輿論的雙重壓力下急于“滅火”,常常草率地達成妥協的協議以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這反而為重復信訪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當其他信訪者看到機會主義信訪能謀利時,便會群起而效仿,從而產生越來越多的重復信訪者。
2.3 難以裁判的國家
國家身為這場權利與權力博弈中的最終裁判者,既不能不管,又不能過多地管。面對著不健全的制度與嚴峻的形勢,國家要做出一個皆大歡喜的裁判是非常艱難的。
1、上級領導批示的力量
在信訪群體中常常存在一種“見領導”的情結。在大多數中國民眾的意識里,越高層的領導往往越清廉公正。領導批示是國家干預信訪問題和對法院施壓的常見形式,盡管取得國家關注的希望非常渺茫,但是總是有極少數的幸運兒通過高層領導批示而直接解決問題。領導的批示就意味著問題的解決,這種巨大的力量吸引著重復信訪者們堅持不懈地上訪。
2、對部分非正常上訪的強制措施
維護社會穩定是我國一項長期而根本的任務,在維權與維穩之間,國家的偏向是顯而易見的。當矛盾升級到無法通過調解來解決時,國家就會考慮“依法辦事”,對違法信訪者依法懲罰。國家對一小部分確實違法的“無理取鬧者”予以懲戒,是為了引導信訪行為的有序化和規范化。但是在現實中,重復信訪者們逐漸學會了“走鋼絲”,踩線卻又不越線,鉆法律政策的空子,看似不合理卻合法,這就使得國家權力的強制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也就難以實現。
3 困境的化解之策
3.1 制度的完善
重復涉訴信訪的產生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制度缺陷:一是信訪制度本身不完善,二是司法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還沒有涉訴信訪的相關立法規定,《信訪條例》規定的是行政信訪,將一部行政法規類推適用于針對法院的涉訴信訪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問題。應當盡早針對涉訴信訪專門立法,可將其納入訴訟法之中或出臺專門的法律文件,界定涉訴信訪的概念,規范涉訴信訪的程序,明確涉訴信訪的法律責任,讓涉訴信訪有法可依,使涉訴信訪人在維護權利的同時盡到其應盡的義務。另外,信訪終結機制的建立至關重要,當信訪事項宣告終結后,任何個人或機關都不得再加以干預,這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重復信訪的問題。
除了信訪制度的不完善,司法救濟制度也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司法救濟途徑的不暢通是當事人選擇通過涉訴信訪來解決問題的重要原因。要建立機會主義訴訟排除機制,針對機會主義訴訟,應通過相應的事前程序甄別并排除,并對其采取一定的事后懲罰措施,緩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應逐步改革再審制度,防止再審制度被濫用,加強生效裁判的終局性與權威性。另外,還應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對于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作為和回避矛盾不受理,將當事人推向社會導致重復上訪的,要加大責任追究力度。
3.2 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法院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理應成為社會矛盾的最終聚集地與終結地,然而,司法公信力的不足使得司法的權利救濟功能不能充分發揮。黨與政府的過度干預導致我國司法難以獨立;司法腐敗的蔓延使司法在民眾心中的公正形象難以樹立;司法公開不足使得民眾對司法過程不夠了解,對裁判結果難以信服。
提高司法的獨立性是增強司法公信力的首要措施。在現有體制下,司法完全獨立是不可能的,司法獨立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司法適當獨立,即“依法獨立”,最重要的是要理清司法機關與其他機關之間的關系。司法獨立于行政是司法獨立的基本要求,應減少法院對地方政府的財政依賴,可以對司法機關單獨劃撥經費,防止行政對司法的經濟控制。增強司法公正性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所在。司法腐敗對社會公眾而言難以被接受和容忍,它直接影響著民眾對司法的信任程度。因此,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關鍵之策應是解決司法腐敗問題,以取得社會公眾對司法體系的信任。司法公開對增強民眾對法院的信任度也極為重要。法院應樹立“司法為民”的理念,改革“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更加重視程序正義。法院審判應更加注重過程,裁判文書應做到有理有據,使當事人詳細了解裁判的法律依據。司法正義要“通過一種看得見的正義的程序,推導出一個正確的裁判結論,使當事人對該裁判結論口服心服”。
3.3 溝通體系的建立
社會的穩定發展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之上,涉訴信訪中權利與權力之間存在著各種溝通障礙,要消除這些障礙,促進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向正常化的方向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建立新的溝通機制。
一方面,要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穩固溝通的基礎。在許多案件中,信訪的原因并不嚴重,可能只是因為信訪人對法律法規、政策的不了解或是當事人所認為的正義與法院所堅持的正義之間出現了偏差。加強法院與涉訴信訪者之間的溝通,應從法官著手。法官作為案件的審理裁判者,對案件能否公正審理,能否從源頭上減少涉訴信訪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本來通過司法途徑就可以解決的矛盾很可能因為法院工作人員的不愿溝通而被激化。有些法官對待當事人態度不佳,不注意自身言談舉止,降低了法官的威信;有些法官怠于向當事人解釋法律問題,在審理中表現出明顯的偏向性,使當事人對判決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從而走向涉訴信訪的道路。加強法院與信訪者的溝通,要提升司法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應建立更為嚴格的法官選拔制度,不僅要考察法官的學歷、經驗,更要考察法官在思想品德、社會能力方面的素質。同時,應加強對現有法官隊伍的管理培訓,提升法官的職業素養,杜絕敷衍當事人、不注重司法禮儀等情況的發生,樹立司法工作人員應有的威信。
另一方面,要拓展溝通渠道,健全溝通機制。我國的現有體制中公民的權利表達渠道過于狹窄,缺乏權利與權力溝通的空間。法院應適時公開相應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對等性,保證信息的透明與完整,使民眾及時了解法院的工作動態。另外,應更重視社會力量和行動者自身力量的發掘,采用動員大眾傳媒、定期開展專家律師等專業人士與信訪者面對面交流活動等間接手段幫助溝通。可以通過引入法律援助、心理咨詢服務,開展志愿者服務等方法,幫助解決“溝通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鄭欣.《鄉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李宏勃.《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民信訪》[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蔣冰晶.《重復信訪行動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5]蔣超.《變革時代的司法權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6]祁雪瑞.《涉訴信訪的困境與出路探析》[J].《中州學刊》,2008(6);
[7] 周力.《論權利與權力的沖突與合作——以“大日子”涉訴信訪為觀察點》[D].西南政法大學,2011;
[8]田先紅.《息訪之道——國家轉型期的橋鎮信訪治理研究,1995—2009》[D].華中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