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地區的宋代家族墓碑極為少見,民國出土的《宋故都監杜公墓碑》亦即杜申之墓碑保存至今,結合文獻中所載其父杜國珍墓志,可以勾勒出宋代青浦杜氏家族發展脈絡。這些家族碑文是后人研究宋代小官吏和地方紳士的家庭結構、婚姻狀況、年齡結構、墓葬風俗、社會風尚及碑文撰寫方式、特點等的珍貴史料。
關鍵詞:青浦;家族墓碑;杜國珍;杜申之
《宋故都監杜公墓碑》保存基本完好,青石質,高92厘米,寬52厘米,厚14厘米。額為篆體,文為行書,碑文書寫秀麗,鐫刻者刀法嫻熟,有較高的藝術性。此碑于民國年間出土,出土地點沒有記載,后移至曲水園,1959年曾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移至青浦博物館保存,不再列為文保單位。杜公申之史書雖然無載,幸運的是,光緒《青浦縣志·懿行傳》有其父親杜國珍的傳記,《名跡下》更記有他的碑文,該碑光緒二年(1876)年發現,原物已經查找不到。
杜氏大族,延綿不絕,有一支遷往江南,定居在華亭。子碑有“世居嘉興府華亭之章廟”,章廟即今章堰,北宋章莊敏公章楶曾為華亭鹽監,在此筑堰,故名。父子碑志互補,杜氏宗脈更為清晰。杜國珍曾祖永、祖顯,都沒有做官,祖母為馬氏。父親祥為迪功郎,母親王氏封孺人。杜國珍為從義郎。其妻沈氏,也封為孺人。他育有五男二女,孫輩十三人,曾孫輩七人,杜國珍一家四世同堂,可謂枝繁葉茂。杜申之是國珍的第五子,生有二男三女,去世時只有長女出嫁。
杜國珍初為承信郎,后為戎司屬官,他喜歡讀書,但對仕途并沒太大追求。他在江邊筑屋,享受田園之樂。他辦的兩間私塾學古、桂芳也很有生機。杜國珍篤信佛教,在家鄉建造普光寺,經常向僧徒捐獻財物,辟有專門的庵堂方便地方賢達參拜。國珍造福桑梓,經常用田產代替同鄉百姓繁重的勞役,也修建義冢埋葬窮苦百姓。他建造廟宇、修橋鑿井。正因為他的德行熠熠生輝,光緒《青浦縣志》將其列入懿行傳,以將他的光輝業績流傳于后。其子杜申之年輕時學習儒家學說,力圖以科舉致仕,無奈科舉之路走不通,通過關系得了一個承信郎的小官,后任錢清鎮鎮監兼巡檢,經考察合格后,升為承節郎,可惜還沒有去常州兵馬監押上赴任,就因病去世。杜申之性格溫厚通達,喜怒不形于色,在家孝敬祖父、父親,尊敬兄長,疼愛子侄,閑時以書畫自娛。
杜國珍享年八十二歲,不過他的四個兒子均早早的離開人世,去世時僅留有二兒子。杜申之享年四十一歲,僅及其父一半的壽命,父子二人均去世于嘉定八年(1215)。申之四月十二日去世在先,也許老父親聽到了兒子的噩耗,經受不住四子相繼離世的打擊,幾天后就撒手人寰。父子倆葬于當年的十二月十三日。父親杜國珍葬在了新江鄉之原、普光寺前,《懿行傳》更將藏地具體到新江鄉松澤里,父碑沒有記載其妻是否去世,依體例推測王氏當時還健在;兒子葬在了海隅鄉筦浦之西原,與十四年前去世的妻子董氏合葬。父子倆沒有葬在一地出于何種原因,不得而知。
宋代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死后都有墓碑、墓志和行狀。杜國珍墓碑中提到“其詳則見于宣教郎太學博士陳公伯震之行狀、朝請大夫試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任公希夷之墓志?!笨梢娔贡膺€有行狀、墓志。吳曾《能改齋漫錄》中提到:“自唐以來,未為墓志銘,必先有行狀,蓋南朝以來已有之?!毙袪疃酁樗勒呒易?、親朋、門生、故吏所撰,述其一生事功或道德,然后再請名家撰寫墓志銘。杜申之墓碑也提到“尚當求銘與賢有文者,以垂不朽云。”
上海地區宋代墓碑不多,僅數十篇,家族墓碑更為少見,除青浦杜家外,還有嘉定周家、奉賢于家等家族墓碑。這些家族碑文是后人研究宋代小官吏和地方紳士的家庭結構、婚姻狀況、年齡結構、墓葬風俗、社會風尚及碑文撰寫方式、特點等的珍貴史料。
墓志原文:
宋故都監杜公墓碑
先君姓杜,諱申之,字伯祿,世居嘉興府華亭之章廟。曾祖顯,故不仕;曾祖妣馬氏;祖祥,故迪功郎;祖妣王氏,孺人;父國珍,故任從義郎;妣沈氏,封孺人。先君生于淳熙乙未九月十五日,幼服儒業,以科名為意,蹭蹬不偶。勉就皇后親屬,補承信郎,材武合格。初任監紹興府山陰縣錢清鎮兼巡檢,滿替磨堪,轉承節郎。次授常州兵馬監押,未赴,間嬰疾,卒于正寢,時嘉定八年四月十二日也,享年四十有一。娶董氏,先十四年而卒。再娶錢氏,吳越忠懿王五世孫濠梁郡丞錢菶之仲女。男二人,士熊、士龍。女三人,長適主管皇太子宮生料庫陳仲炳,余未行。先君溫厚通練,喜慍不形于色,奉先大父至孝,事所生允恭。敬兄友侄,雍睦無間言。平居以翰墨自娛。易簀之日,聞者嗟悼。人物氣概,眾期遠到,遽止于斯。嗚呼!即以是年十二月十三日葬于本縣海隅鄉筦浦之西原,與前妣董氏合祔焉。士熊痛深創巨,欲報罔極,謹泣血百拜,敘大槩以納諸幽,尚當求銘與賢有文者,以垂不朽云。
婿陳仲炳填諱
丁彥刊
杜國珍墓碑
公杜姓,諱國珍,君寶其字也。系族著聲,歷世不絕。其后徙居江南,游宦檇李,而因家華亭。曾祖永、祖顯,潛德不耀。父祥,迪功郎。公初授承信郎,累仕戎司屬官。少嗜學而不務進取。卜筑江皋,雅有園池之樂,以功名付后嗣。辟家塾二區,曰學古、曰桂芳,詵詵有聲。場屋建置,教剎錫名:普光。日給緇徒常二千。指寺之西偏,榜庵曰敬,為燕申參請之所。以至市田以代鄉人之雇役,立冢以斂死者之無歸。創建祠山行宇,以便居民之祈向。造梁穿井,為之不靳。享年八十有二,可謂稱德矣。嘉定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卒于正寢。即其冬十二月十三日,葬于縣新江鄉之原。母王氏,娶沈氏,俱封儒人。男五人,文彧,將仕郎,娶陸氏;崇之,保義郎,娶錢氏;垕之,成忠郎,娶姚氏;文修,不仕,娶錢氏;申之,承節郎,娶董氏,繼室錢氏。四子先公卒,惟崇之領諸孫,以奉襄事。女二人,長適承信郎周舜卿,次適修武郎丁蒧。孫男八人,孫女五人,孫婿二人。曾孫男五人,孫女二人。其詳則見于宣教郎太學博士陳公伯震之行狀、朝請大夫試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任公希夷之墓志。吁!公平生趨向,表表于名流之稱述,始終可考而無愧。婿丁蒧書而納諸壙。
注釋
[1]陳菊興主編:《青浦碑刻》,1998年,第5頁。
[2]光緒《青浦縣志》,卷21《懿行傳》
[3]陳菊興主編:《青浦碑刻》,1998年,第5頁。
[4]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
[5]陳菊興主編:《青浦碑刻》,1998年,第5頁。
[6]光緒《青浦縣志》,卷12《名跡下》
參考文獻
[1] 陳菊興主編:《青浦碑刻》
[2] 光緒《青浦縣志》
[3] 吳曾:《能改齋漫錄》
作者簡介
曹典(1986-)男,漢,上海青浦人,青浦區博物館,助理館員,碩士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