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雁如
摘 要:雖然現代主義從產生之時就努力在消解貴族文化,使中產階級的文化成為主流,但現代主義仍是一種少數人的前衛(精英)藝術,波普藝術運動與之前出現的所有現代主義流派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再以一種精英的態度排斥大眾文化,而是把大眾文化作為自己主要的藝術資源加以對待。并且在大眾文化的強大作用下精英主義的前衛藝術與通俗藝術的界限得以消失。
關鍵詞:波普藝術;精英藝術;界限;消失
波普藝術是產生于50年代末出現在英國,60年代在美國廣泛流行,而形成的一種國際性文化潮流。它不再以一種精英的態度排斥大眾文化,而是把大眾文化作為自己主要的藝術資源加以對待,是一種以被人輕視,被藝術鄙視的俗物為對象的藝術。它的旗號是:藝術不應該是高雅的,藝術應該等同于生活。“波普”(POP)一詞,來自于英文詞匯“大眾化”(POPULAR),最初由英國評論家勞倫斯·阿洛威使用,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波普藝術Popular Art,是大眾的藝術,也稱通俗藝術、流行藝術。直譯“POP.ART”意為“大眾化藝術”,其實質是對大眾文化的圖像演繹。大眾文化,主要是指當代大工業生產密切相關,并且以工業方式大批量生產、復制消費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暢銷小說、商業電影、電視劇、各種形式的廣告、通俗歌曲、休閑報刊、等等構成大眾文化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說是工業化文明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態度。波普藝術嘗試新的材料、新的主題與新的形式,以流行的商業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事物為題材,采用的創造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時代特征。
20世紀50年代初,倫敦的當代藝術學院一個自稱為“獨立派”的團體所進行的一系列圍繞著大眾文化的討論中產生了日后的英國波普藝術運動。這個團體的成員是一群年輕的畫家、評論家、建筑家和設計師,他們迷戀新型的城市大眾文化,而且特別為美國的表現形式所吸引。美國的高度商業化,豐富的物質產品,自由的生活方式以及層出不窮的、以可口可樂、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通俗文化刺激和影響著英國人。1956年,“獨立派”在懷特查佩爾藝術館主辦了“這是明天”的展覽,其中處于入口部分的一幅由漢密爾頓用圖片拼貼手法完成的作品——《今天的生活為什么如此富有魅力?》被認為是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波普藝術作品:在一個現代的公寓里,一個健壯的大力士手上拿著一支似網球拍大的棒棒糖,糖紙上印有三個很大的字母POP(英文棒棒糖lollipop的字尾),又可以看作是表示“流行的、時髦的”單詞(popular)的縮寫;在他旁邊的沙發上是一個手托豐乳的脫衣舞女,斜靠著呈現展示狀;整個畫面中充斥著現代化日用消費品如臺式錄音機、電視機、吸塵器以及影響著人們的廣告、商標、傳媒,人物在表情里顯露出炫耀、自負和虛無的精神生活,透過窗戶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屏幕,正在放映電影<爵士歌手>里面的艾爾喬爾森的特寫鏡頭。漢密爾頓竭力將他所生活的視覺世界里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圖像搬上畫面,這幅畫把美國大眾文化的內涵淋漓盡致地渲染出來,營造出一種專屬于波普的通俗風格。1957年,他為波普藝術的風格作了著名的注解,認為“波普”應當具有以下這些方面的特征:通俗的(為廣大觀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可消費的(容易忘記的)、低廉的、大批量生產的、年輕的(面向青年人的)、妙趣詼諧的Witty、性感的Sexy、詭秘狡詐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這些內容全面宣告波普時代的來臨,為這種新藝術的發展建立起了一個共同的基礎。它宣告著通俗文化的繁盛,預示著流行文化時代即將到來。
波普藝術的主要發展階段雖然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但是在50年代新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的先驅R.勞森伯格和J.約翰斯等一些藝術家們就在進行著類似的藝術實驗,他們主要在思考達達主義對藝術提出的疑問,如達達主義和達達精神領袖杜尚即主張消解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勞森伯格和約翰斯架起了由抽象表現主義到波普藝術之間的橋梁。他們思考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或流行藝術之間的不安定關系。勞森伯格在1955年至1959年創作的著名的實物結合《花體字母》,其主要構成是將一只山羊標本穿在一個廢舊的輪胎中制作而成的,還包括一個繪畫和拼貼的底盤,在底盤上用自由的筆觸將這些材料因素統一起來的方式。推出了他所謂的“合成繪畫”,在他稱為“合成繪畫”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廢棄物的原料,“他一直保持著與周圍的都市和技術社會的聯系。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的意象拼結并非為他所獨有,而是都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有的現象。”②勞森伯格熱衷于選取城市的廢棄物為原材料修飾或者不加修飾地直接入畫。各種廢棄的物品粘貼固定在畫布上組合成藝術家的作品,“勞森伯格并沒有把他的聯想跳躍(他自己的和他強加給觀眾的)僅僅局限于純粹當代的和通俗的物體上。”③勞森伯格把一張真實世界的“床”帶進了美術館,但它同時也是一幅繪畫作品。這件極富爭議的作品更能夠表達藝術家對藝術傳統的反抗與叛逆。可以看到正如他所說的要在“藝術和生活的間隙當中進行創作。”藝術家試圖縮小這一空間,并使藝術和生活最終合并成一體,彼此難以分離。“在此藝術家創作的不是某種脫離觀眾的或者封閉的東西,相反的,藝術家的創作使觀眾更向外開放,更了解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環境。”④約翰斯的作品不同于勞森伯格,他要求自己的畫作保持精心修飾的模樣,他采用一些極為平常的事物和形象作為作品的主題。這些形象有數字、靶子、地圖、美國國旗等。他將人們最為熟悉的視覺形象處理得讓人們無法再忽視它的存在,并且以次引導人們去重新發現形象的意義。正如勞森伯格所說的,繪畫是藝術也是生活,兩者都不是做出來的東西,而他們所要做的正處在兩者之間。拼貼、現成的廢棄物與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視覺圖像不加修飾地疊加在一起,波普精神就這樣誕生了。
波普藝術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人感受到藝術就在你身邊。也許我們可以說,由于波普藝術的出現,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在波普藝術中,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是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沃霍爾擅長從過量的宣傳文化中捕捉到流行符號,并對其借用和再創造來傳達信息和吸引觀眾。他的作品運用商用藝術工藝作為并置藝術和批量生產的方法。以重復母題元素為主要風格,相同的元素在平面上的不斷重復排列會產生視覺上的拓展延伸,從平面到空間處處傳達著一種突出大眾趣味的共性特征。在題材上,沃霍爾廣泛地將日常生活中的物體如可口可樂瓶子、坎貝爾的湯罐頭、布里羅的紙板箱等都帶進了藝術,把原本高高在上的價值觀念拉下來,使之與日常生活更加貼近;在形式語言上,用機械復制的手法去表達他所要表達的內容,將絲網印刷技術(成本低廉的印刷技術)應用在傳統的畫布底上,與抽象繪畫偉大的主觀傾向直接發生沖突,重復構成是他獨特的表現風格,運用商業絲網印刷取消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消滅藝術處理和個性的現象。靠印刷、復制和再生產出新穎但卻是廉價的物品,他是在生產出各種工業制品而不是普遍意義上的繪畫。他試圖通過這樣的做法來消除商業與藝術之間的界限,大眾與精英之間的界限。沃霍爾本人對大眾傳媒的態度是積極的,他認為他所作的是為了作品利用并重復傳媒,在他眼里傳媒甚至就是一種藝術。宣稱自己是一臺機器“我以這種方式作畫的原因是,我想變為一臺機器,我覺得無論自己做什么,而且是像機器那樣做,都是我想要做的。”⑥很顯然,沃霍爾已經意識到,在一個大眾傳媒控制下的世界,人們已經被逐步塑造成一個個性與愛好有著驚人相似的群體,在這種社會狀態之中,所謂的“自我”是一個岌岌可危甚至是虛幻的東西。正如他認為:“我覺得所有人都是一臺機器,人與人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因為你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情,而且是日復一日地做。至于‘創造當然是個很美好的東西,但是現在已經很難說什么是創造什么不是創造,人們可以把我畫的鞋的效果圖叫創造,那么為什么我的這些藝術不是創造呢?人們不過是在復制各種東西而已,甚至藝術家也是如此。對于波普藝術家而言,他就是要解釋出這個世界的復制性,他用復制的方法來解釋這個不斷重復的世界。”⑦“重復”和“挪用”作為安迪-沃霍爾的方法被他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張夢露的照片,一個可口可樂瓶子,還有諸如坎貝爾的湯罐頭和布里羅的紙板箱,在內涵上,同時重復的圖像突出了事物的單調行和平凡性,符合“短暫的”波普式趣味,觀眾無需對每一個圖像花費太多的時間,因為每一個都是對前者的重復。沃霍爾所做的是要消解藝術作為高雅象征的傳統,打破了藝術和日常生活的隔閡,對事物的存在不再作價值區別,他要做的就是將現代藝術的商業化徹底展示給人們,作品不再是個性表現,而是體現廣泛的人類生活,具有社會性和大眾化特征。
藝術是生活的藝術,生活是藝術的生活。藝術形式與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具有同構性,波普藝術用獨到的表達方式詮釋了當時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背景下,西方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觀、消費觀及其反傳統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以沃霍爾為代表的波普藝術家通過廣泛的藝術探索改變了世人評價世界、生活和藝術的方式,并以此證明生活和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藝術不再是少數人享用,而屬于普通大眾。
參考文獻
① ④ ⑤ 《1945年以后的現代視覺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年8月版 [英]愛德華.盧西.史密斯著 陳麥 譯 P127 P103 P136
② ③ ⑥《西方當代美術——從抽象表現主義到超級寫實主義》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英] 愛德華.盧西.史密斯著 柴小剛 周慶榮 丁方 譯 P52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