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驍等
摘 要:還原諸子的基本性質,應該屬于治道;諸子的治道屬性可以在目錄學的排列位置中體現出來;這一排位在《隋書·經籍志》及《四庫全書總目》中有所下降,既與典籍本身有關,也與漢代以降諸子的治道思想減弱有關。
關鍵詞:還原;治道;目錄位次
還原批評方法在國學研究中運用得相對較多。很多使用者未必知曉其來龍去脈,甚至大多數使用者僅是從立足于個人思考,從直觀上來理解和運用還原批評方法。為了更清晰地評估還原批評方法,我們先對該理論的源起作一簡單梳理。
胡塞爾現象學提出了“朝向事物本身”的口號:“合理地或科學地判斷事物, 這意味朝向事物本身 ( sich nach den Sachen selbst richten), 也即從言談和意見回到事物本身, 追問它的自身給與 ( Selbstgegebenheit), 并清除一切不合事理的先入之見”[1]。
從哲學認識論上講,胡塞爾“返回事物本身”是還原批評的哲學基礎?!耙罁麪柕默F象學哲學, ‘ 事物本身 的含義是廣義的。 它有指外在實在的事物一面。 另一方面,胡塞爾的現象學是關于本質意識的學說, 他所說的‘事物本身 主要指從經驗事物中直觀到和還原出的事物的本質和主體的經驗意識。所以, ‘ 返回事物本身 應主要指返回事物本質和諸意識現象?!盵2] “它意味著現象學要從事物本身出發尋求真理。為此, 要對事物本身進行如實描述, 要去除各種各樣的偏見和成見, 要把原先已經形成的各種觀點和評價放在括號中懸置起來, 并時刻提防自己做出超越事物本身的各種判斷, 即要進行 ‘現象學的還原。”[3]后世理解重點指其外在經驗事物?!艾F象學還原就是首先把對象‘ 懸置 起來, 阻隔它與作者和環境、 歷史的聯系而面對讀者的意識?!?[4]在胡塞爾理論的基礎上,英伽頓現象學還原方法“不但排除了外在現實和作者, 而且排除了讀者。 它由此探索出文學作品本身的四層結構, 即語音層、 語義層、 再現客體層和圖式化觀相層?!盵5]讀者對作品上述四層結構會作理解的“ 具體化”,或曰意向性重構。英伽頓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接受美學。日內瓦學派反對通過作家生平解釋作品,他們試圖尋找到作品的內在本質結構。讓·斯塔羅賓斯基在批評中倡導“中立”的閱讀:“使全部閱讀始終是一種無成見的閱讀, 是一種簡單的相遇, 這種閱讀上不曾有一絲系統預謀和理論前提的陰影”[6]
我們認為,還原批評的哲學精神主要應包括如下幾點:第一,從事實出發,一切結論都要依據事實,現象學本身是基于哲學研究的主觀性才提出來的,希望哲學能夠師法自然科學重視事實的精神。 本著還原批評的精神,我們特對諸子的屬性作出還原式解讀,并對其在目錄學中位次的體現作出揭明。
1 諸子治道屬性勘定
諸子從創作動機和屬性上看,均屬治道范疇。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先總論了諸子的治道屬性:“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7]。他還引《易大傳》云:“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边@里的“一致”“同歸”即指“為治”,就是國家世務治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側重從其長處立論,例如,論陰陽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論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論墨家“強本節用,不可廢”;論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論名家“正名實,不可不察”;論道家盡為溢美之詞:“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中國的諸子百家從創作動機上講,都基于治世理亂,以解決現實重大問題為旨歸,屬于治道范疇,即管理哲學。這一創作動機對文本屬性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能為后世解經提供重要的指示性方向。惜乎后世多不曉此本意,司馬談就憂慮“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盵8]。以至到今在闡釋文本時仍多有背離原典治道屬性的作法,導致大量的文本誤讀。
《漢書·藝文志》論述諸子各家的起源和思想宗旨時指出了其治道的屬性。班固認為儒家出自于“司徒之官”,其功能在于“助人君順陽陽明教化者也”[9];論道家以為其出自史官,為“君人南面之術”;論陰陽家“敬授民時”;論法家以“致治”為目標;論雜家“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 [10]。
章學誠云:“經史者,古人所以求道之資?!闭聦W誠揭明“六經皆史”[11],還特意論證了《易》屬史的命題。他指出:《易》“懸象設教”,“治歷授時”,意在探天道;《禮》《樂》《詩》《書》,與刑、政、教、令,旨在究人事;“天與人參,王者治世之大權也”?!啊兑住芬蕴斓蓝腥耸隆?[12],其實也在探求人事,從主旨本質上說,經史都在研究治道而已。章學誠謂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13],“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14]。
2 諸子的治道屬性在目錄學的位次表征
諸子的治道屬性在歷代幾種經典的目錄學著作中都有體現。中國古代目錄學本身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分類基礎,所以歷代目錄學著作中也包含了對中國學術史脈絡的條分和剖斷。對于典籍的排布,古代目錄學遵循一個基本的規律:即典籍屬性與國家治理的契合度,契合度高者優先排布,契合度遠者順次往后排列。六經作為封建社會的國家指導思想,一直高踞目錄之首;作為六經的支流,基本屬性上屬于治道,所以諸子的排位始終比較靠前:劉歆在總括群書時,曾撮其要旨,作成《七略》,其中《諸子略》緊隨《六藝略》,即《集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在《漢書·藝文志》中諸子書目仍隨六經之后;在《隋書·經籍志》中諸子書目的排序有所下降,排在第三位;《四庫全書總目》中沿襲了這一排位,即經、史、子、集的次序。這一排位變化既有圖籍本身的原因,同時還有子部典籍的治道思想含量的變化。
班固《漢書·藝文志》對諸子的寫作動機有著明確的揭示,他從功能取向上說明了諸子副翼六經、資治理世的價值。班固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15]諸子百家表面來看,似乎各持其說互有分野,但在功能上卻有著共同的指向:“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兑住吩唬骸煜峦瑲w而殊涂,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盵16]班固還進一步指明諸子治國方略的屬性:“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盵17]姚明志《漢志注解》云:“儒無論已,道合于堯之克攘?!兑住分畣閱?,是《六經》之支與流裔也。陰陽出于義和。法,同《易》噬嗑之象辭。名,孔子亦欲正名,是皆《六經》之支與流裔也。墨之六長,悉本于《六經》。孔子嘆使乎使乎,為縱橫家所長。雜能一貫王治。農知所重民食。又皆六經之支與流裔之證也?!盵18]
諸子內部仍遵循典籍屬性與國家治理的契合度來排布,只不過是按照學派來依次排列的。按照這種規律,當然儒家肯定是排在首位了,歷漢至清而不變?!端膸烊珪偰俊ぷ硬靠倲ⅰ酚谥T子列十四類,“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19],而于儒家獨曰“尚矣”。諸子屬于“自六經以外立說者” 。[20]《四庫全書總目·子部總敘》臚列完儒、兵、法、農、醫、天文算法六家后總結說:“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21]
史部典籍排位上升,越過諸子,既有圖籍本身的原因,也有漢代以降諸子典籍治道價值變化的原因。在《漢書·藝文志》中史籍部分雜有《春秋》之外的史籍,體例不純,包含著分化的潛在因素?!端膸烊珪偰俊そ洸俊贰按呵镱悺奔兇舛获g雜?!端膸烊珪偰俊ぷ硬靠倲ⅰ吩疲骸胺驅W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馀皆雜學也。”[22]史與經的密切程度超過了經之苗裔的諸子,所以史籍陵替諸子圖籍是必然的事情了。
(本文承馬蘭州教授修改,謹致謝忱。)
注釋
[1]張慶熊《“朝向事物本身”與“實事求是”—對現象學和唯物論的基本原則的反思》[J].,《哲學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8頁
[2] 陳本益《現象學還原方法與文學批評》[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第61頁
[3] 同[1],第18頁
[4] 同[2],第62頁
[5] 同[2],第61頁
[6] 同[2],第62頁
[7] 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第6336頁
[8] 同[7],第6336頁
[9]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1728頁
[10] 同[9],第1742頁
[11] 葉瑛.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第1頁
[12] 同[11],第2頁
[13] 同[11],第1頁
[14] 同[11],第3頁
[15] 同[9],第1746頁
[16] 同[9],第1746頁
[17] 同[9],第1746頁
[18]陳國慶 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64-165頁
[19]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 . 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769頁
[20] 同[19],第769頁
[21] 同[19],第769頁
[22] 同[19],第769頁
參考文獻
[1](德)胡塞爾. 純粹現象學通論[M].李幼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葉瑛.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 . 北京:中華書局,1965
[5]余嘉錫.目錄學發微[M] . 北京:中華書局,2009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