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娟等
摘 要:本文以煙臺市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為抓手,深入學院進行了專業招生、動態調整等方面的調研與分析,并就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提出了幾點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煙臺地區;高職;專業結構;動態調整
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生活方式變化,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處于不斷的動態調整中。上佳的專業結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高職教育的整體功能,提高辦學效益,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但是,在高職院校不斷發展與擴招的形式下,對于專業的取舍、抉擇、優勝劣汰,何去何從,成為制約高職院校專業結構動態調整的一大難題。因此,本著對社會負責,對區域經濟負責,對專業負責的態度,筆者對煙臺市幾所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就高職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情況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1 專業調研分析
1.1 調研樣本
煙臺職業學院、山東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煙臺汽車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四所高職院校、山東省城市服務技術學院一所中職院校等5所院校。
1.2 調研方法
課題組成員深入院校調研與實地考察,確保一手資料真實可靠。
1.3 調研數據分析
對五所學校財經類專業近五年招生情況,五年內新上專業或停招專業進行了深入調查與分析,發現幾所學校具有較鮮明的特征,現分析如下:
(1)專業結構穩定,基礎扎實,勢頭良好
以煙臺職業學院、山東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作為骨干院校與商科較知名院校來說,兩所學院在財經類專業招生中頗占優勢,幾年來,會計、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招生人數穩步提升,多數一年招生突破200人以上,其中,兩所院校會計專業招生2013年均超過1000人,可喜的招生形式也促進了學院對專業的投入程度,增設實訓設備與軟件,積極參加各類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學習氣氛濃厚,大賽成績優異,專業建設良性循環,形成了較完整的專業建設群,能夠共享專業群資源,打造專業群整體建設,收效較好。
(2)專業少,底子薄,專業建設緩慢發展
以煙臺汽車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煙臺工程僅有營銷策劃、物流管理兩個財經類專業,招生情況不溫不火,不足百人,僅物流管理專業在2013年招生突破100人。煙臺汽車學院更是專業薄弱,報關與國際貨運五年來招生不足三百人,時高時低,會計專業作為2013年新生專業,招生突破120人。對于山東省城市服務技術學院來說,在財經類專業招生上也碰到了瓶頸,連續五年會計、市場營銷、現代物流等專業招生呈下降趨勢,以現代物流為例,連續兩年招生竟不足10人,當然招生情況不能從一而論,這與生源、學院品牌、學生認知、社會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
(3)新上專業較多,淘汰專業少
近幾年,經濟形勢變幻莫測,新興行業迅猛發展,專業結構也在不段更新與調整。幾所高職院校也緊跟形勢發展,緊鑼密鼓新上專業,2012年煙臺職業學院新上電子商務專業,招生超80人以上;2013年煙臺汽車新上專業會計,首次招生超120人以上;城市服務學院也新上中職電子商務、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招生人數一般。2014年,煙臺工程的會計、電子商務;煙臺汽車的國際商務、市場營銷4個專業即將面臨艱難的專業招生形式,迎接專業建設的第一炮,對高校來說不可預估,壓力山大。縱觀五所學院的專業建設,新增專業不少,但淘汰專業極少。僅煙臺汽車學院痛定思痛,綜合考察專業建設與就業情況,2012年停招應用韓語(電子方向)。
(4)專業投入不足,新上專業舉步維艱
緊跟形勢發展新上專業,勢必要配套專業師資、實訓條件等硬軟件設備與設施,但部分高校存在“先上專業,后配設施”的思想與思路,專業建設落后,配套設施跟不上,把學生招來,卻在很長的時間內缺乏專業投入,實訓條件跟不上,老師缺,學生怨,惡性循環,更不利于專業下一步的建設與發展。
2 專業結構調整機制調研
通過與幾所院校領導與老師的深入座談,發現多數學校沒有成文的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沒有專業結構調整的量化考核標準,很多專業取舍更是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與考察,更多的是領導的意愿與拍板;更沒有向國外那樣,借助第三方專業監管平臺,在新上專業之前,能充分考察專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確保專業萬無一失;而在淘汰專業之前,更是有較長時間的監控與干預,做到淘汰專業毫不手軟。
2.1 成立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指導機構
專業動態調整指導機構全面指導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職能是進行人才需求預測與調研,全面確定專業建設的培養目標和方向,對現有專業進行評估,對專業結構進行全面規劃。專業動態調整指導機構負責對新上專業、老專業的轉型或關閉做最后審定。 2.構建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
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指導機構可聯合政府發展研究機構、統計部門、企事業單位、勞動和人事部門、招生就業部門成立專門部門負責收集人才需求信息,定期發布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涵蓋全國、省、市等三個等級。從預測的時間長度來看,除要有短期的預測外,更應重視中長期的預測。機構要深化校企合作, 合作辦學,訂單培養,深入企業,與企業共建長效合作機制,及時動態預測企業所需人才與要求,建立科學的人才需求預測指標體系,構建人才需求信息網絡系統和信息數據庫建設系統,保證預測結果的及時性和科學性。
2.2 構建專業結構動態調整預警機制
高職專業結構調整預警機制也包括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省級層面及學校層面。國家層面主要對全國失業率最高的專業和失業量最多的專業小類進行招生結構與在校生專業調控;省級專層面是對本地區高職教育與勞動市場特有的供需情況進行預警和調控。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主要是面向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因此,省級專業建設預警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校級專業建設預警機制要對本校畢業半年后的學生進行年度就業狀態調查,對就業率連續兩年排在本校各專業最后的專業發出預警,調減其招生計劃,進行專業重組和改造。出于調整專業結構、優化教學資源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慮,對少于10人的專業要暫停開設,連續4年不招生的專業將予以撤銷,逐步形成一個動態化專業退出機制,逐漸淘汰就業困難、辦學質量不高的專業,有效而平穩地化解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對應的整體性危機。
2.3 構建特色專業體系的培優機制
專業結構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朝令夕改,專業的調整優化要以市場需求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堅持“特色發展,非均衡建設,重點管理,專業群發展”的原則與策略。緊密結合學院發展與定位,發展特色專業,做到人無我有;對于專業建設資源要集中,在招生規模、專業投入、師資力量、實訓建設等方面都給與傾斜,突出重點,做到人有我強;而對于專業群,更要以龍頭專業為抓手,輻射,帶動相關專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
劉鳳娟,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研究方向:高職教學,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