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視閾中的政治理論,人們往往認為,其只是執政黨和國家的文件行為,是置身政治場域的宣傳,無需學術的支撐和連接;對其解讀也普遍呈現出教條化、公式化、臉譜化特征。這其實是對主流政治理論解說的誤讀。應從學術性質、學術角色的定位、學術規范建設、學術期刊理念等方面對其進行解讀,促進學術期刊發展。
關鍵詞:社科學術期刊;政治理論;意識解讀
基金項目:遼寧社會科學院2014年追加課題
解讀主流意識形態理論不是教條主義地重復經典作家的言論,而是在中國國情和時代視野中發展經典理論,創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在講清經典理論的基礎上,認知當下中國實際,厘辨經典理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邏輯關聯。僵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顯然有悖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
因此,認真解讀中國主流政治理論的深刻內涵,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化為民眾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就成為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責無旁貸的使命與職責。
1 從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性質看,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是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責任
一般地說,學術期刊具有平等交流和引領學術發展的功能。這兩種功能告訴我們,學術期刊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是學術責任。但是,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又不僅僅于此。學術期刊具有科學認識與意識形態的雙重特質,因此,學術期刊還具有政治導向功能,即以馬克思主義為先導,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這種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特質,顯示了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是多元的、立體的、持久的,而且是以意識形態為前提。因此,學術期刊擔當起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的重任是理所當然之舉。
2 從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角色定位看,其在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過程中顯示了其他刊物所不具備的不可替代性
據統計,中國現有9000余種期刊,它們分別有各自的專業、不同的讀者群體、獨特的表達方式。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置身其中,同樣顯示了個性化的意義敘述風格。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單就學科領域而言,涉及到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黨建理論、文化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從多學科角度宏觀地闡讀這一理論體系,是綜合性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獨有的功能和擅長之處。就學術期刊的言說方式而言,學術期刊在其現代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種話語形態,即政治話語、知識話語、學術話語,這三者構成了學術期刊的話語體系。因此,社科學術期刊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應當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以學理性的話語方式,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精神進行深刻的闡發乃至理論上的勇敢探索。這是其他刊物所無法比擬和取代的。
3 從學術期刊的學術規范建設看,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是學術期刊進行學術規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學術規范建設具有形式規范與內容規范兩種含義。就內容規范而言,當下綜合類社科學術期刊,適應當代社會科學發展的綜合化趨勢,正以“問題綜合”辦刊模式逐漸取代“學科綜合”辦刊模式,這既是學術期刊言說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也是學術規范建設中的重大成果。
4 從學術期刊的理念看,深刻理解、科學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是學術期刊追索真理的路徑依賴
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在當代中國思想政治領域存在不同的聲音,其所表述的科學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在與來自左的或右的不同觀點的論爭和交鋒中產生的。目前,種種不同政治思想與理論的爭論還將繼續下去,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這場論爭中應當旗幟鮮明,擔當職責,科學準確地闡釋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精神。這是一項非常神圣且十分艱苦、事關民族與國家安危存亡的重任。歷史告訴我們,在當下政治開明、經濟發展的中國,宣傳、解讀并踐行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對于建構和諧社會、健全國家安全體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怎樣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這是當前擺在期刊人面前的重大課題。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第一要精心籌劃,周密安排;第二要發揮各類媒體優勢和特色;第三要加強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圍繞專題組織學者深入開展研討,努力推出一批有重大價值的理論成果。作為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的初步原則構想是:一是具有主題性。有針對性地策劃若干論題,集中問題深入展開研討。二是具有集束性。圍繞主題,組織若干篇文章,從不同視角進行論說,形成研討的陣勢和規模。三是要有系統性。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進行整體性建構。四是要有論辯性。對錯誤的思想和思潮進行縝密的分析和科學的批判,切實達到思想的高度統一。五是聯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重大問題。
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質和基本要求,是保持社會科學蓬勃和活力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保持不朽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所要求的“學科體系的創新”是指對某一學科的普遍原理、規律或法則的系統性創新;“學術觀點創新”是指在某一研究領域創立原創性見解;“科研方法創新”是指一種完全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模式的建立。在中國,陳寅恪創有詩文互證考證法,即以歷史材料箋證詩文,又從詩文材料中考訂歷史實相,迄今為學術界所繼承和發揚;近代經濟學的數學方法的運用,對經濟學的科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創新,首先是基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始終處于不斷發展和演化的過程中,需要人們不斷地認識和概括。社會科學創新實質上是對認識對象的屬性及關系的深化,這種深化催生了理論創新,推動了社會發展。其次,創新也是現實的需要。創新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對原有成果進行新的組合,賦予它新的形式,新的風格。比如,對一種新的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中的深奧理論,用極其通俗的話語表達出來,讓廣大老百姓聽得懂,這是一種創新的勞動;把復雜、深奧的理論簡單化、淺白化,這又是一種學術風格,而且是一種更高的學術境界,當下學術期刊在解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過程中,尤需這種風格。
作者簡介
高翔,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