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武
專家介紹
白春學教授,上海市領軍人才,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導師,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副主委,亞太呼吸學會科研委員會主席和多家國內外雜志主編或副主編,發表SCI論文120多篇,影響因子560多分,獲專利28項。
特需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和周三上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長白春學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手機云加端物聯網醫學后,又帶領團隊基于IT、無線傳感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研發并提出了“移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并創設“云計算家庭病人管理系統”,為廣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不久前,本刊記者采訪了白春學教授。
《科學生活》:我們知道,您和您的同事們創設的“云計算家庭病人管理系統”為國際首創,能否為我們的讀者介紹你們這方面的工作,以及這一系統能為廣大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做些什么工作。
白春學教授:我把關于建設基于物聯網醫療的“云計算家庭病人管理系統”這一工作分成三個階段,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可以概括成:云夢,追夢和圓夢。
云夢
先說說“云夢”。大家知道,隨著互聯網及其應用的迅猛發展,從2008年起在世界上遠程醫療服務開始風行,即通過電話、電腦和網絡,以可視、可聽的方式與患者進行互動,為患者診治并提供咨詢服務。遠程醫療與傳統的醫療相比,應當說有六方面優勢:可以為預防疾病和早期診斷疾病對患者進行教育和普及;可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所謂依從性,是指患者執行醫療保健措施的客觀行為的依從程度,即執行醫囑的程度,完全執行醫囑的稱為依從性好,反之為不好);可以遠距離獲得患者的有關資料;可替代面對面的醫生或護士的隨訪;可以為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時的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門診隨訪、急診隨訪以及住院次數。
然而,當時我就覺得,遠程醫療服務固然是一種突破,但它也有缺點。其一,由于不是同步服務,不能隨時隨地與病人交流,往往需要護士通過郵件或電話的形式回復患者的問題;其二,這種遠程醫療服務無法做到按時、直接監測等,無法每分每秒陪伴患者;其三,不能全時空地對患者進行指導,比如催促他按時服藥等。
于是,我就萌發了改善這種遠程醫療服務模式的想法。在百度上你可以查到關于“物聯網醫療”的定義,那還是我擬的,但現在看來太繁瑣了,我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云聯知名專家,端享現代醫療。
當然,如果回溯“物聯網”的概念,那是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早期是指依托射頻識別技術和設備,按約定的通信協議與互聯網的結合,使各種物品信息實現智能化管理。而醫學物聯網,就是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醫療、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照護等。
我們提出的物聯網醫學中的“物”,就是各種與醫學服務活動相關的事物,如健康人、亞健康人、病人、醫生、護士、醫療器械、檢查設備、各種傳感器,等等。物聯網醫學中的“聯”即信息交互連接,把上述“事物”產生的相關信息交互、傳輸和共享。物聯網醫學中的“網”是通過把“物”有機地連成一張“網”,就可感知醫學服務對象、各種數據的交換和無縫連接,達到對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實時動態監控、連續跟蹤管理和精準的醫療健康決策。這也可以滿足我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衛生部)提出的“端口前移,重心下沉”的醫療服務的總體要求,也就是醫療服務前移到預防疾病的環節,下沉到社區。
就拿呼吸系統病人來說,前幾年有幾位名人,如鄧麗君在泰國演出時因哮喘病突然發作而逝世;侯耀文也孤身一人亡于別墅內,據說,當時他已不能打電話求救了。像這樣的情況,如果當時有物聯網醫學監控的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鄧麗君的病情可以早就得到監控,沒發作就可以監測到跡象;我們如果發現侯耀文的心跳不正常,就會依據GPS找到他所在的別墅位置,派救護車前去。
這就是我的云夢,即創造全時空的醫療服務體系,涵蓋預防、保健、診斷、醫療、看護和康復等全方位的服務。特別對那些罹患慢性病的人群,比如患慢性阻塞型肺病、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等的病人,就終身需要接受醫療服務,不然他們就活不長、活不好,有了物聯網醫療,他們就不必頻繁住院,可能在家里就能得到很好的照護。
追夢
《科學生活》:這真是一個非常值得憧憬的云夢!那么,您是怎樣追夢的呢?
白春學教授:從2008年開始,我開發遠程醫療傳感器系統,這是物聯網醫療的最基礎的工作。于是,2009年美國胸科學會醫療名人錄中就把我的工作列為重要的進展,說明這項工作在世界上也是開拓性的工作。
我們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為對象開始進行實驗性監控。大家知道,有些人睡眠時愛打呼嚕,如果呼嚕聲響亮而不規律,時斷時續,聲音忽高忽低,就標志著氣道狹窄加重,有氣道阻塞發生,便會引起呼吸暫停。如果呼吸暫停一夜發生30次以上,或平均每小時發生5次以上,患者就會反復從睡眠中憋醒,并有血氧飽和度降低和心臟等并發癥,醫學上將之稱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在中國估計有3000萬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但90%以上不能得到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原因在于,患者必須住院在監測儀監控下住一夜,而像我們中山醫院總共才有6臺這樣的檢測儀,總院只有4臺,青浦分院有2臺。僅以100多萬人口的青浦區而言,據估計至少有4萬左右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我們的分院每年全負荷運作,才能做700多例,大多數病人無法得到診斷和治療。所以,我們研發了可以用于家庭的睡眠呼吸暫停檢測和治療設備,這樣患者的情況就可以及時傳到醫院,我們加以診斷,制定治療計劃。可以說,比用于心臟監測的“hot”還要先進,因為“hot”必須拿到醫院來進行數據分析,而我們在醫院實時就了解了病人在家的情況。
同時,物聯網醫學還可以用于肺功能、睡眠狀態、心電圖、血糖等的連續實時監測,實現對患者突發狀況的及時搶救和個性化醫療服務。目前,我們開發的物聯網醫學“云加端”技術有三個部分組成,包括穿戴式呼吸音、肺功能、心電信號和血氧飽和度物聯網醫學用戶(健康人或病人)監護終端。基于手機的物聯網醫學醫師終端,以及可以接收和處理以上兩種終端信息的、基于無線通訊技術和云計算框架的海量信息處理與挖掘系統,可以聯通用戶和主治醫師來開展實時、形式多樣的交互式移動醫學服務。
圓夢
《科學生活》:那么,到目前為止,您和您的團隊已經在物聯網醫學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白春學教授:這一物聯網醫療服務已經在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實施了近一年,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當然我們還在開發和準備實施其他的物聯網醫療系統,暫時不便公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開發過程中,我們已經有許多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在手,同時還在申請更多的專利。并且建立了物聯網醫學實驗室,有一個團隊專門從事這方面的設計和開發工作。上海和其他省市已經有一些醫院與我們簽訂協議,推廣我們的物聯網醫療系統,將派人前來培訓,然后在這些醫院實施。
我們還在世界上首次達成了上述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物聯網醫學診治共識。因為住院接受監測儀監控的診斷標準,并不一定適合于在家用物聯網醫療服務系統監測。
世界上許多醫學會議和媒體等都報道了我們這一物聯網醫療服務系統所取得的成果。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可我們這一項目,還希望我們將這一經驗推廣到越南和新加坡等國家去。5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希臘雅典舉行會議,就邀請我去做有關物聯網醫學的報告。有人問物聯網醫學的未來,我說:“可用我剛寫的幾個字代表:‘三個連接全時空,融合三眾在其中。教育防保與診療,全新模式惠眾生。”
《科學生活》:祝愿您的團隊在開發和實施物聯網醫療體系中取得更多的成績,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