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燕,李明燃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三百六十行”究竟有哪些行當?湖北省美術院“三漢雕塑工作室”經過長達3年的創作,濃縮中華五千年農耕文明史的“中華三百六十行”大型民俗人文雕塑小樣,已于日前全部完工。雕塑由1080個人物、360座雕塑組成。“三百六十行”小樣將按照比真人略大的比例分批放大、翻模并鑄成銅雕,“安家”占地1000畝的安徽太湖縣三百六十行民俗雕塑文化園。建成后,將綿延8公里,總耗銅量逾150噸。
位于武昌曇華林藝術區的“三漢雕塑工作室”中,陳列著全部完工的“中華三百六十行”雕塑小樣。每件小樣均為二三十厘米高,一排排一層層,擺滿了一屋子。共有360座雕塑,每座雕塑用兩三個人物表現一個行當,涵蓋了農業行、作坊行、商店行、飲食行、小菜行、文化娛樂行等17大類。人物服飾及場景道具呈現了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的社會圖景。
“三百六十行”于2010年開始創作,由著名雕塑家、湖北省美術院雕塑研究創作室主任李三漢率姜海焱、楊波、李鵬程等一批青年雕塑家組成的團隊,歷時3年在曇華林完成。
“三百六十行”大型雕塑所塑造的所有行當是參考清末民初藍翔和馮懿有合著的《中國·老三百六十行》所載歷史信息創作。按照李先生的介紹, 中國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經過逾千年的發展演變,社會分工發展為民間廣為流傳的“三百六十行”。但只是個籠統說法,說起來方便,聽起來順耳,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分工紛繁多樣,又豈止“三百六十行”。但創作必須真實地再現“三百六十行”,所以他們選擇了清末民初藍翔和馮懿有合著的《中國·老三百六十行》為創作藍本。按照該書所錄,“三百六十行”共分為17大類。在這17大類行當中,既有今天人們熟悉的“捏面人”、“書畫裝裱”、“修腳”、“繡花坊”、“殺豬”、“算命”、“郵差”、“拍電影”、“燙衣”等行當,也有不少行當則已經發生了演變,如“接生婆”、“更夫”、“西洋鏡”、“錢莊”、“人力車”、“煎鴉片”、“粘蟬”等。
寫實性雕塑,顧名思義通是過對自然嚴謹之象的細致精確的刻畫,獲得具體真實效果,它真實的反映自然,反映人文。因此,寫實性雕塑不僅可以充分展現雕塑家的技能價值,同時,觀眾也可以通過對雕塑作品的欣賞,了解到該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文背景。從某種意義上說,寫實性雕塑也有對觀眾起到弘揚教化的作用。作為大型系列寫實性雕塑,“中華三百六十行”中的1080個人物的衣著裝扮也堪稱中國傳統服飾的集中展示。
傳統服飾是寫實性古代人物雕像的基本元素,同時寫實性雕塑也是傳統服飾最好的傳播載體。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快餐式的應試教育方式造成了人們在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方面的缺失。在當今的一些寫實性雕塑作品中,這些文化常識上的缺失時常在作品的細節部分——如人物的服飾上表現出來。
在武漢東湖學院樹立的雕塑作品《勉學道》中張衡的衣服是左衽。而實際上,這種前襟向左,右邊一片壓住左邊那片的穿衣方式,按照中國的古代習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數民族才這樣穿。只能說該雕塑作品的作者在塑造作品時沒有對當時的著裝習慣、服裝制式進行充分了解,導致了錯誤信息的傳達。這樣的作品在藝術上是缺乏嚴謹性的。特別是樹立在校園中,意為樹立勤奮好學的榜樣的雕塑作品,在細節方面的錯誤,不得不說使當初樹立該雕像的意義大打折扣。雕塑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大多是展示于公共空間中,觀賞者的層次跨度非常大,對于文化內涵豐富者故而能發現細節上的問題,而對于廣大的普通大眾,更多的是一種信息傳達。如果作者對于自己的作品沒有一個嚴謹的藝術態度,那么所做的藝術作品就可能會使觀賞者接收到錯誤的信息。
作為大型的寫實雕塑,李三漢教授和他的團隊在創作初期就進行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的考證工作。力求做到服裝、道具、人物造型符合史實、符合行業特征等原則。從整體到細節都一絲不茍。
三百六十行雕塑在服飾應用上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當時的流行風尚,各個朝代的服裝款式都是不同的。因此一件古代的雕塑作品,我們也可以通過它的服飾特色來判斷它的年代。比如在江蘇銅山江山漢墓發現的有一件女舞俑,作舒袖起舞狀,長袖寬博,飄曳,完美體現了舞女大袖衣者的那種柔美體態,及當時布料的發展演變。而藏于陜西省博物館的西漢陶勇《坐俑》,表現的是一位女子,頭發中分,在頸后收攏結成發髻,發稍下垂,身穿雙層衣服,內著中衣外罩長袍,袖口多衣褶,領口層次分明,雙手合攏在寬大袖子之中。姿態端莊,溫文嫻淑,人物服飾線條雕刻婉轉,刻畫繁簡有致,完美的表現了當時的服飾特點。而三百六十行雕塑所反映時代為清末民初,因此,人物的著裝應該參考當時的時代風格。
清末民初服飾變遷是發生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當時新學思想在中國開始蔓延,統治中國五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漸漸瓦解。服飾的變化也是當時歷史環境和階級斗爭的外在表現。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著裝特點。農民不可能穿著長跑馬褂,而教書先生也不可能赤膊短褲。因此,雕塑作品中人物的服飾也要符合所塑的造行業人員身份。還是以上圖為例,《照相》中的照相師傅和學徒身著中式的長袖長褲的衣衫,同時,照相技術在當時是作為西方先進技術的舶來品,照相師傅的頭上還戴著西式的小帽,這種帶有中西結合式的裝扮卻是當時該行業的普遍穿著。而旁邊《磨礱》中,兩位農民正在賣力的蹬著水車,褲腿高挽,一位甚至已經脫掉了上衣,露出結實的肌肉。既表現了農民的辛苦勞作,又表現出這項工作是一件體力活,對于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見,服裝對于寫實性雕塑作品的人物塑造是起到重要的作用的。
三百六十行雕塑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豐富,包括了男女老幼不同年齡層次。因此作為雕塑細節的服裝也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齡。在這一點上就不做贅述了。
綜述上文,寫實性雕塑由于其自身的藝術特點和美學追求,要求它在細節方面要有嚴謹的態度。作品中人物的服裝,作為細節之一,也應該秉持著嚴謹的態度進行制作。寫實性古代人物雕塑作品,雖然表現的是歷史人物,要求作者對于中國的傳統服飾要有所了解,但是對中國傳統服飾的了解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因為研究服裝史的學者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只要作者是有嚴謹的藝術追求的人,只要在創作中進行過考證工作,那么就不會再細節上面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