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昆
(福建省泉州市東海建筑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現代建筑施工技術已基本可以滿足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的施工要求,雖然在施工工藝、施工機械設備等方面有著較高的水平,但是如果不能對混凝土結構施工縫問題進行處理,則會導致建筑物在施工與使用階段產生不同程度質量缺陷問題,甚至會導致建筑物在使用階段的安全性、穩定性無法滿足其設計要求。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對混凝土結構建筑產品施工縫設置問題與處理方法上進行了界定,但是由于建筑企業在工程實踐中往往會忽略施工縫問題,則導致部分建筑產品的施工縫處理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建筑產品最終生產質量難以滿足使用要求。
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現代建筑工程領域的一個常見結構形式,其在各類建筑產品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與施工技術水平將會決定工程項目的成敗,所以施工人員需要對混凝土澆筑施工進行控制,確保混凝土澆筑施工的材料、工藝可以滿足施工縫控制的要求。但是本人發現當前施工現場中有關施工縫的處理存在以下問題:
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施工縫處理往往會對建筑產品質量及性能產生極大影響,所以施工現場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留設與處理,但是由于施工縫留設中容易受到施工人員素質因素,以及設計單位設計缺陷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導致大部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留設都過于客觀性與隨意性。現階段城市居民對建筑產品的性能與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現代建筑結構正在不斷向著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這便使建筑行業加大了對整體澆注混凝土結構的需求,施工人員只有不斷加強相關施工技術的控制與管理,才能確保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不會受到施工縫問題影響,而施工人員的疏忽和管理的不嚴格導致施工縫處理措施存在過多缺陷,進而導致建筑工程產品存在過多質量缺陷問題。
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中的施工縫設置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結構整體性能,確保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使用階段的整體性、安全性可以滿足建筑產品要求,所以施工縫的合理設置對提高現代建筑產品整體質量與性能有著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施工人員往往沒有根據建筑結構形式,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力情況來合理設置施工縫,或者是施工縫的設置位置難以滿足建筑產品整體性能提升要求,這樣的施工縫設置問題不僅會導致建筑產品的結構性能產生極大限制,甚至會導致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使用中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問題,這主要體現在施工縫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抗剪力與防滲性能產生的限制。
本文認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施工縫處理不當是導致建筑產品結構質量缺陷的主要原因,導致施工人員在工程完工后無法順利完成驗收工作而發生成本上升事件,施工人員往往沒有按照施工要求、施工標準對其進行控制,最終導致施工縫的處理效果難以滿足建筑結構整體性能的提升要求,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現代建筑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標準中要求梁板結構必須要設置施工縫,施工縫的設置位置一般在梁板結構之間跨度范圍內,施工人員必須遵循現行相關規范、標準和操作規程來對其進行施工,而針對一些大跨度梁結構則會由于配筋較多,如果堵頭插板支護出現施工缺陷則會導致其形成臺階形狀施工縫,而伸出來的部分也將成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薄弱部位。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發現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般都是混凝土澆筑施工缺陷、骨料少、含水量高等,所以會導致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受到自重與沖擊力的雙重影響,從而導致施工縫的最終處理效果較差。
梁柱結構在澆筑施工過程中其底部與墻底部十分容易形成泥砂堆積,再加上這兩個部位的鋼筋、模板數量與密度相對較大,如果施工人員在澆筑施工前沒有對其進行清理,則會導致梁柱結構在澆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空鼓質量缺陷問題,如果施工人員沒有將其及時解決則會在二次澆筑施工中產生泥砂堆積問題,從而使新舊混凝土之間形成一個十分明顯的分層,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爛腳”現象。該種施工縫處理問題會導致整個建筑工程容易產生坍塌等安全事故,所以如果沒有處理好該類施工縫則會導致建筑產品在地震荷載下存在倒塌風險。
為了確保施工縫處理效果不會對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質量產生影響,施工縫必須按以下幾種措施處理:
如果混凝土澆筑施工間歇時間依舊在水泥初凝時間以內,施工人員在繼續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可以采用二次振搗法,實際操作中要將振搗工具插入到已澆好混凝土層的5~10cm深度,這樣可以確保通過振搗施工來提高新舊混凝土的搗實效果,從而使其結成一個滿足相關設計標準要求的混凝土整體結構。該項技術在使用中首先要確定施工間歇時間在2h以內,新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要確保其均勻性,在將已澆好混凝土完全蓋滿后才能進行振搗施工。
如果混凝土結構建筑施工中的施工間歇時間已經超過水泥初凝時間,則施工人員可以通過采用清除浮漿法來對施工縫進行處理,這也是一種十分簡單的施工縫處理方法,施工人員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采用鐵抹子將混凝土表面泌水,以及混凝土表面的浮漿刮去一層,然后在混凝土表面挖出條紋可以進一步提高新舊混凝土的咬合力,確保新舊混凝土的粘結效果可以滿足建筑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要求。
如果新舊混凝土澆筑施工間隔時間過長則會導致其發生硬化,施工人員為了進一步提高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處理效果,可以采用下述多種措施對其進行處理:
(1)將已澆筑且硬化混凝土表面上的浮漿、薄膜以及松散砂石徹底清除干凈,并要確保已澆筑混凝土表面上不存在油污或軟弱混凝土層。
(2)在新混凝土澆筑施工前要清除鋼筋上的浮漿,并要使用砂紙將其銹斑徹底清除。
(3)相關研究結果證明新舊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通過對已硬化混凝土表面的粗糙處理可以有效提高新舊混凝土連接面的粘結強度,所以施工人員可以對已硬化混凝土層進行鑿毛處理,但是該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傷害已澆筑混凝土層。施工人員也可以采用高壓水槍噴射舊混凝土表面的方式,雖然該種方法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效果較好,但是由于高壓水設備造價過高很難推廣與普及該技術。混凝土在初凝后可以人工方法對混凝土表面進行處理,一般都是以鋸齒狀為主要形式,切槽的寬度在實際操作中一般要控制在舊混凝土表面最大骨料粒徑的1.5倍左右。新混凝土在澆筑施工前要在接縫上鋪一層厚度為1.5cm左右的水泥砂漿,水泥砂漿的強度等級應比新澆筑砼強度等級提高一級。
(4)梁柱施工縫在施工中施工人員一定要確保其與梁柱軸線的垂直,并且要保證板墻施工縫與板面、墻面之間的相互垂直,并且要盡量避免其形成斜坡形施工縫,這對進一步提高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處理效果有著重要作用。
(5)留梁豎向施工縫處理過程中應該合理設置一塊隔板,將其放置在施工縫位置后再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隔板設置過程中應按照梁中鋼筋位置合理留出缺口,如果不設置缺口則鋼筋會將板擋住,從而導致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從下部流出,最終造成梁底形成一個強度相對較低的水泥砂漿層。
(6)板豎向施工縫在施工中可以通過采用新加設接頭鋼筋的方法來避免其產生收縮縫,接頭鋼筋截面面積一般需要控制在板截面面積的0.3%左右,其長度一般需要控制在插入新舊混凝土30倍直徑左右,該種鋼筋結構在設置中都處于板上面,這樣才能確保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處理效果可以滿足要求。
(7)如果采用泵送砼,第一泵不能直接傾倒在梁或梁柱節點處,因為第一泵脈沖出的的砂漿,其強度未能滿足施工所需的砼設計的強度等級要求,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綜上所述,施工企業在建筑產品生產中施工縫處理效果的好壞,將會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及整體性能產生極大影響,所以施工單位通過合理的措施來處理施工縫,確保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施工質量可以滿足建筑結構設計要求。
[1]和燕.淺議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處理 [J].科技資訊.2009(4)
[2]王守貞.淺析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留置及處理方法[J].科技向導.2012(23)
[3]李志.整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危害及處理措施[J].民營科技.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