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苡陳凱
(葫蘆島創拓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葫蘆島 125100)
近年來,高層建筑作為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在解決城市住房,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地震是一種出現頻率較高、對城市居民人身、財產安全構成較大危害的自然災害,對高層建筑具有極大的破壞力。由此可見,增強高層建筑物穩定性至關重要。
(一)材料、施工方面。建筑材料作為建筑物的基礎,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在處于同等地震環境下,材料質量越好,其穩定性越強,反之,則越弱,然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管理者往往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視材料選擇的重要性。因此,在高層建筑施工時,應多采用隔斷、板樓等構件,多使用空心磚、塑料板材等建筑材料,來增強建筑物抗震性能。另外,除了材料以外,施工也是其中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每個細節都極有可能影響整個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加強對現場施工管理十分必要[1]。
(二)建筑結構設計方面。建筑物結構設計作為其抗震性能的關鍵,要想有效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才能夠賦予高層建筑物基礎抗震性能,一般建筑物對平面布局要求較高,一旦出現質心與剛心不統一,無法有效抵抗地震,對建筑物破壞力較強。因此,無論何種建筑形式,都需要合理的結構設計。
(三)外界因素方面。發生地震時,對建筑物構成破壞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巖石斷層、山體滑坡等,直接導致地表發生劇烈震動,由于高層建筑物高度增大,相應的其結構側移也會隨之增加,建筑物穩定性降低,極易受到外界影響,導致建筑物被破壞,對人們人身、財產等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在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周邊地質環境等進行深入分析和考察,盡量避開地震點,確保高層建筑物穩定[2]。
(一)緩沖地震壓力。高層建筑物結構設計之初,應采用基于位移結構抗震方式和方法,對設計方案進行多次測量,確保整個建筑結構能夠滿足預期地震壓力下的形變要求,確保建筑物在小地震影響下,不會出現倒塌等嚴重情況,影響到居民人身安全,另外,除了考慮高層建筑物縱向位移,還需要衡量其橫向位移,結合建筑物界面應變分布情況,夯實地基,確保高層建筑在穩定的場地上施工,緩沖地震壓力,有效提高高層建筑物結構穩定性。
(二)積極采用抗震措施。目前,我國大多數高層建筑一般采用延性結構提高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確保結構構件具有較大延性塑性狀態,緩沖地震對建筑物的影響力,減輕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即便是一些高層建筑物承載力并不高,但是,如果其具有較強的延性,抗震性能也會有所提升,這主要是延性構件在遇到地震時,能夠有效吸收地震釋放的能量,實現建筑物只裂不倒目標。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為高層建筑提升抗震性能提供了支持,阻尼器在高層建筑物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減輕地震強度,吸收地震釋放的能量,從而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3]。
(三)選擇質優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對建筑材料各項基礎參數進行抗震性能分析,在掌握其承載力的同時,還需要全面了解材料的參數變異性,選擇適合高層建筑使用的材料,確保建筑材料能夠在高層建筑中發揮最大效用,提升整個建筑整體質量,確保居民人身、財產安全,降低財產損失,從而促進城市良性發展,為居民創建安全的生活環境。
(四)重視建筑結構設計。為了能夠有效提高高層建筑抗震性,應重視建筑結構抗震的設計。目前,我國鋼結構加工制造能力較強,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可以采用鋼骨混凝土等結構,減少柱斷面尺寸,增強建筑物抗震性能。另外,我國傳統思想觀念中,強調以柔克剛,在工程設計過程中,可以轉變傳統建筑抗震模式,通過柔性模式,來增強建筑物抗震性。例如:拱形結構等[4]。拱形結構能夠分解建筑物整體負載力,有效增強建筑物抗震性。
(五)加強抗震防御建設。除了從高層建筑物結構內部進行優化,提升抗震性,還可以從外部設置多重抗震防線,即便在遇到地震時,第一層防線遭到破壞,后續還有更多防線能夠有效保護建筑物。高層建筑在抗震防御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置多個肢節和壁式框架,有效地完成建筑物防御建設。
框架剪力墻作為現代高層建筑一種結構,以其自身具有較好的多道防線抗震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得到廣泛普及和應用,另外,要適當增加剪力墻數量,增強其承載能力,另外,在剪力墻之間應搭建連梁,將獨立的剪力墻構成一個整體,滿足現代高層建筑抗震性需求,從而有效保障居民人身、財產安全[5]。
根據上文所述,高層建筑物作為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居民人身、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因此,為了能夠促進城市建設更好地發展,抵御自然災害給建筑帶來的消極影響,應了解影響高層建筑物穩定性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設計合理的建筑結構,選擇質優材料,積極采用抗震措施,加強抗震防御建設等,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從而推動我國建筑事業進一步發展。
[1]汪夢甫,周錫元,黃立忠.鋼筋混凝土開洞剪力墻結構抗震非線性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0,18(03):259-261.
[2]秦榮,張克純,李秀梅.高層建筑結構靜力彈塑性分析的Pushover-QR法[J].世界地震工程,2012,20(05):12-14.
[3]郝英奇,黃銀圣,劉和友.樓面移動通信鐵塔設計方案及加固措施[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1,10(8):158-159.
[4]周錫元,齊微,閆維明.震級、震中距和場地條件對反應譜特性影響的統計分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3,14(01):265-267.
[5]高小旺,沈聚敏.“大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屋變形能力的抗震可靠度分析 [J].土木工程學報,2009,12(0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