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功
(宿遷永泰基礎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泗陽 22370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與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高層房屋建筑作為城市建筑群的主體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高層建筑以其較高的樓層形式與較小的占地面積而廣泛的在城市化中進行使用,在投入使用后,高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用地緊張與人口住房困難的問題、緩解了住房壓力,另一方面起到了推進建筑業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作用。與此同時,施工技術是高層建筑的重要問題,高質量的施工過程能夠保證高層房屋建筑的良好質量,因此,掌握高層房屋建筑施工技術的要點,是進行工程建設的核心問題。本文針對高層房屋建筑的特殊性質討論其特點,站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角度上,談論高層房屋建筑施工技術的要點。
(一)高空作業頻度高。高層房屋建筑的特點是建筑高、難度大,在施工中就自然產生較多的高空作業,高層建筑施工結構復雜、主體工程量較大、房屋樓層多,因此高空作業施工難度較大,做好高空作業人員的保護工作與防墜落工作是高空作業的施工難點。
(二)基礎埋置深度高。高層房屋建筑由于建筑高度大,因此,出于對房屋整體穩定性的考慮,需要將建筑的基礎埋置深度加大。一般而言,高層建筑的基礎埋置應從基礎底面到室外地坪之間的高度,大約為地下5m,對于超高層房屋建筑,基礎埋置深度約為20m以上。
(三)建筑施工周期長。在高層房屋建筑的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設計的環節多,基礎工程量大,因此,高層建筑施工的過程周期相對較長。對于一般高層房屋建筑的施工過程,大致要經歷一年或兩年,對于難度更大或者高度更高的建筑所需的施工周期也會更長。對于混凝土用量的需求同樣很大,因此,在高層房屋建筑施工中,對混凝土泵送技術的要求較為嚴格。一般來說,在建筑施工之初應進行混凝土配置,通常根據不同的設計要求配置強度不同的混凝土并進行級配試驗。嚴格遵守規定等待級配報告結果產生后進行混凝土調配。混凝土的泵送流程包括在現場進行混凝土泵機布置、輸送管道的裝配與布置、固定輸送管道、泵送水泥或砂漿、泵送原材混凝土。
(三)鋼筋工程施工技術。在高層房屋建筑工程中,鋼筋工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施工技術的要點來看,高層房屋建筑工程,應該在鋼筋工程上把握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工程施工之前應詳細研究鋼筋圖紙,弄明白其使用材料以及制作工藝,在知曉鋼筋的質量標準的前提下,檢查所有的使用情況。第二,在鋼筋綁扎之后對撐腳和螺紋接頭進行仔細檢查,確保安全性與牢固性。第三,對鋼筋工程的抗震技術進行加工處理,禁止隨意拆分、割裂鋼筋。最后,嚴密控制柱插筋的放置位置。除此之外,面板的高度、鋼筋支架的保護設置應做到仔細控制,防止出現因人為原因造成的踐踏掉落。還有一點需提醒注意,必須對懸挑結構開出單獨的隱蔽驗收單據。
(四)養護施工技術。高層房屋建筑中因施工量大、工程周期長以及施工中較多使用混凝土進行工程施工,因此在施工中乃至施工后應及時進行嚴格的養護施工技術,在工程建筑的養護期對其進行嚴格的督導檢查工作。對于高層建筑施工,應為大體積混凝土設置專門的養護計劃,對混凝土表面、中間與底部進行詳盡的專業養護,其次應注意監測混凝土內部與外部溫度,將澆筑后內部最高溫嚴格控制在25℃,在此之中,應選擇專業的養護人員進行科學操作,避免出現操作不嚴格的情況。
高層房屋建筑作為建筑工程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具有項目周期長、項目復雜度高與基礎埋置深度高的特點。在施工技術上,高層房屋建筑有混凝土的泵送配合技術、逆作法施工技術、鋼筋工程建設施工技術以及養護期督查等。在實際建筑實施階段,應嚴格實行方案圖紙,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嚴格施工,控制施工技術,促進高質量高層房屋的施工建設。
(一)逆作法施工技術。逆作法是當下建筑業經常使用的施工技術,運作范圍是高層房屋建筑的地下結構,采取從上往下的施工順序對高層建筑進行地下結構建造。之中方式能夠更好地保護環境、縮短工程建設的施工周期并且節約社會建筑資源。在具體的施工操作中,首先應順著高層房屋建筑的地下室軸線或者支護結構,在建筑內部進行澆筑用以建立支撐,最后對于開挖的建筑土方進行地下各層結構的澆筑。逆作法作為一種平行立體的作業方式大大縮短了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并且在節約建筑成本與社會成本中意義重大。
(二)混凝土泵送技術。由于高層房屋建筑的施工量大,
[1]徐福華.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問題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1(09)
[2]林敏芬.關于房屋建筑施工中出現的常見問題的討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0)
[3]蔡臣.分析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問題[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4)
[4]朱衛東.淺談房屋建筑施工安全與質量管理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0(19)
[5]蔣建文.淺談冬季房屋建筑施工技術 [J].中國科技信息.2011(11)
[6]侯偉.淺析冬季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關鍵技術[J].科技資訊.2012(07)
[7]司徒文斌.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質量問題探討 [J].民營科技.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