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琳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也在不斷將自身制度逐步完善,但是成本管理問題仍然不容小覷。企業要想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從而立于不敗之地,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降低企業成本。而想要降低成本,就應該把成本的管理提到日程上。成本的管理也成為現代化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管理手段。
管理好企業的成本可以杜絕成本的浪費,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水平和利潤率,優化企業的產業鏈,進而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但是,一旦管理不好成本,不僅企業的盈利會縮水,企業的市場地位也會降低,導致企業無法良性運轉。從而不難得出,只要解決了企業的成本控制問題,也就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這也就是企業成本管理的意義所在。
企業成本管理現如今成為企業經濟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然也與市場的經濟環境密不可分。現代市場經濟體系日益龐大,企業僅僅依靠對生產領域成本壓縮已經不能解決其根本問題,降低材料費、人工費和制造費只是控制成本中的一小部分,產品領域同樣存在大量的問題,如:市場調研、產品研發、市場銷售和售后維護等產業鏈的優化亦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只有有針對的做好成本管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成本控制問題。
第一,企業成本的系統化管理還未完善,雖然目前新一代的成本管理方法體系已經初具雛形,但是尚未被完善和規范系統化,仍然需要假以時日來進行進一步的商討。第二,大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方法仍停留在手工業階段,在這樣一個科技水平飛速發展的時代,手工早已不能和人工智能相比擬,手工成本核算效率低、準確性低、全面性差,因此成本管理的非信息化也注定會限制企業成本管理的效率,影響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
首先,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許多企業的管理者沒有得到良好的崗位培訓,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現象屢屢出現,而管理者僅僅做足了表面文章,卻不懂得如何進行企業的成本管理,從而導致企業的成本管理成為一句空話。其次,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導致管理者僅僅看到一己私利,謀取不義之財,無暇顧及企業自身的利益,從而使員工凝聚力下降,使企業經濟陷入混亂狀態,無法再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最后,企業的管理者在職的時間較短,流動較為普遍,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資源造成了浪費,從而增加了成本。有些管理者為了突出自己的在職業績,不考慮企業的后續發展,對于成本沒有合理的規劃和進一步的安排,心血來潮,為所欲為,最終使得企業的賬目一片混亂,盈虧難以計算。后續管理也變得無從下手,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現如今成本管理越來越復雜,需要管理的方面也越來越多,這完全是因為經濟環境的日新月異,要想加強企業的成本管理無疑也要學會不斷創新和科學、高新化。舊的企業成本管理模式是局限于企業內部的,只要內部運轉合理即可,而現在供銷產業的日益完善導致企業不僅僅要考慮到自身,還要考慮到外部的大環境,供銷產業鏈就是這個大環境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即:如何降低供的成本、提高銷的利潤,擁有了完善的供銷制度,企業也就擁有了全面的發展競爭戰略從而與其它企業抗衡。
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創新能量的注入,創新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制勝法寶。首先,市場作為需求的中心,企業要想謀取更大的利益,必須時刻以市場為參考,時刻觀察市場的動態從而做出不同的應對方案,從而降低企業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而這一個個新的方案就自然和創新密不可分。其次,產品的研發過程也是企業控制成本的有效環節,如何制造出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來創造出更優的利潤,如何控制新產品的投入以降低成本也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因此成本的管理和技術的發展即創新緊密相連,想要降低成本,必須提高成本管理的創新意識。
企業對于新任員工的培訓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培養員工的現代化成本管理意識是首要工作。第一,在對員工培訓過程中,著重突出成本控制教育,強調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每個員工及管理層人員對于成本控制的意識,從自身出發,積極實施成本控制戰略,時刻注意節約,杜絕成本浪費,為企業謀福利亦是為自己謀福利。第二,培養員工的自主管理意識,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因此提高員工對于自我工作效率的要求也就因此壓縮了企業的成本,員工是企業的一部分,培養每一個員工主人翁意識,進而引入獎懲機制,有效提高員工的工作水平對于企業的成本管理有益而無害。
綜上,企業的成本管理不容小覷,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成本的控制方法應該越來越系統化和規范化。企業要想在科技現代化的浪潮中站穩腳跟就必須不斷創新,創造出更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成本管理體系,從而使企業的投入更少,產出更多,企業利益最大化,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1]魯彥,王瑜.淺談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1,(29):613.
[2]郭曉華.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子商務,2011,(4):163-163.
[3]盧逸人.淺析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4,(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