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亮保
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減貧緩貧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從兩千多年前的“世界大同”,到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從改革開放、先富一步,到今天的先富幫后富、共建和諧社會,中華民族一直在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扶貧濟困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需要全黨動手、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發出了“繼續向貧困宣戰”的攻堅號令,并決定自2014年起,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全國“扶貧日”。這對傳承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傳統美德、踐行和諧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展扶貧濟困,我們應該有所作為。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區,無數革命先烈為貧苦大眾、為紅色中國拋頭顱、灑熱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但由于歷史、自然和經濟基礎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全省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目前全省仍有328萬貧困群眾、3400個貧困村需要得到扶持。貧困問題依然是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成為江西同步小康的最大“攔路虎”,因此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
開展扶貧濟困,我們能夠有所作為。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小康提速”的重要支撐,提高扶貧標準,實行精準扶貧,確定重點扶持貧困村,圈定扶貧攻堅主戰場,加大扶貧投入,建立省領導定點幫扶和各級領導干部掛點幫扶機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全省扶貧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各界繼承老區精神,弘揚傳統美德,積極投身扶貧濟困,近年來,每年社會扶貧投入都超過財政專項扶貧投入,涌現出大批社會責任感強、樂善好施的企業家和愛心人士,充分展現了贛鄱兒女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精神風貌。
今年首個“扶貧日”,在贛鄱大地發起“我為減貧做件事”的主題活動,旨在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參與扶貧濟困的公益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為貧困地區群眾多辦實事、多辦好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讓我們攜手并肩,同心協力,用愛心播撒真情,以行動踐行善舉,事不在大小,錢不論多少,出一份力就好,盡一份心就行,為實現消除貧困,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