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少菊 經建坤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 廣西南寧 531002)
按社會學的定義,同輩群體是“大致相當的社會地位,并且通常年齡相仿的一群人”[1],具體而言是由年齡、地位相近,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同,并經常在一起交往和互動的人組成的非正式群體。同輩群體在體育院校大學生中是廣泛存在的,是大學生從家庭中心向社會中心轉換的重要過程和場所。由于體育院校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也尚未融入成年人主導的世界,所以他們更需要從同輩群體中得到滿足和認同。體育院校大學生同輩群體的成員交往頻繁,彼此間相互影響,“同輩群體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思想和行為發展的影響日趨重要,甚至有可能超過父母、老師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2]。
隨著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和開放程度的擴大,體育院校大學生的社會化必將過度或不足,產生嚴重的偏差和失敗,甚至出現犯罪等逆向社會化。高度重視體育院校大學生的社會化。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等方法,選取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的同輩群體進行研究,努力挖掘體育院校大學生同輩群體對社會化進程產生消極影響的內在原因,從而發現問題,充分發揮其所應有的積極影響,使他們順利地完成這一社會化過渡。
一般來說,大學生社會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是體育院校大學生在與社會交互作用中,通過教育、學習、實踐等活動所經歷的社會化環節,是形成與社會環境和諧平衡關系的過程,是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中形成自我意識,展現社會價值的過程。大學生在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根據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把國家的法律和道德規范內化為行為規范,把從書本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社會需求并認可的才能。提高在校大學生角色定位和心理調適能力,為走向社會做好準備,是實現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保障。
大學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社會、貢獻于社會、向社會人轉化的培訓學校、一個加油站、實訓基地。當代體育院校大學生處于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的變遷轉型中,其社會變遷轉型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體育院校學生社會化面臨的困境和問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多,這就要求在校的體育院校學生對社會和未來有個正確認識,明確在校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和任務,促進社會化的進程順利實現。體育院校學生社會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是思想政治社會化。愛國愛社會主義,弘揚民族精神和體育時代精神,不斷提高政治素質,使自己成長為政治上合格的社會公民。二是社會角色定位社會化。提升社會技能,學會團結合作,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三是職業社會化。畢業走后走上社會,適應不同的體育工作崗位,了解體育職業道德,有一定的謀生能力。四是智能社會化。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總稱,根據社會需求發揮自己的智力優勢,建立合乎社會需要、科技發展和個性特點的最佳智能結構,成為復合型體育人才。
以某種共同利益為基礎和以感情為紐帶是形成和維持體育院校學生同輩群體的特點之一,其性質有好有壞。同輩群體維系體育院系同輩群體是在志趣相投和其它條件相似或相輔的基礎上形成的,存在的情感紐帶單一,穩定性較差,缺乏理性的指導,容易形成所謂的哥們義氣而導致意氣用事。體育院校學生同輩群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進行的,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明顯,一旦同輩群體之間發生沖突,其所屬的群體會憑著“朋友義氣”、“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等觀念,在不良同輩群體環境影響下很容易做出一些違反校規校紀的事情。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態度受老師的影響的僅為5.08%,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受老師影響的也只占12.36%,由此可見,同輩群體的影響明顯。隨著同輩群體成員之間交往的加深,交往時間的不斷增多,受父母和師長的約束隨之減少,一些不良的同伴極易趁虛而入,進入學生的社交圈子,加上學生思維中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存在,他們極易誤將此種劣質的友誼關系朝著親密穩定的方向發展,徒講哥們義氣,迷途不知返,長此以往,就可能對個體的社會化產生消極作用。
體育院校學生同輩群體的形成,一般是自發自愿的基礎上結合而成的,關系基本上是平等的,群體成員之間容易產生較高的心理認同感,因而有較強的群體意志和凝聚力。學生同輩群體具有較強的凝聚力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自衛性和排斥性。在調查中發現體育院校中的班干部或體育技能好的學生往往都是核心人物,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核心人物下面還有幾個骨干,這些人構成了群體的核心,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大學生社交中最擔心的問題是被排斥或不被接納,而不是社交中的技巧。這些現象的產生是與學生群體中存在的輿論及學生緊張和焦慮的心理,以及無形中形成的群體壓力是分不開的。同輩群體成員之間歸屬感較強,有自己的行為規則,很容易讓“圈內人”就會構建出一道無形的屏障將自己與“圈外人”隔離開來,這不利于群體之間的信息交換和情感交流,容易使被排斥者產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損,阻礙了學生的正常社會化。[2]
大學生同輩群體有自己的行為規范和一套不成文的規章制度,這對其成員有著無形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有時甚至大于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家長的教導。[3]調查顯示,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同輩群體內部非制度化的行為規范對其成員的控制是非正式的,隨意性較強。同輩群體之間有多數成員認同的規則,這一規則不管是否正確合理,都具有一定威懾性和強制性,制約著各同輩群體成員的言行。這種因同輩群體的強制作用而產生的行為一致性不利于人格的長期發展。群體內部不成文的行為規范,過分關注自我,缺乏鮮明的是非觀念,將導致一些行為表現不良的大學生所組成的同輩群體,結伴抽煙、喝酒、打架、泡網吧、玩游戲,甚至偷竊、搶劫、破壞公物等,這些容易導致大學生人格扭曲,任之發展下去,同輩群體將會成為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滋生地,對整個群體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同輩群體對體育院校大學生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并非總是積極的,很多時候會產生消極影響,促使學生逆向成長和發展。同輩群體帶有較強的模仿效應,群體內規范與社會行為規范相悖時,群體內強大的無形制約力會促使青年屈從于群體行為規范而盲目的模仿,不良行為模式通過同輩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如不加控制會呈現蔓延趨勢,對體育院校大學生的社會化將起到消極的影響。調查發現,不良行為中以違反校紀校規和不遵守社會公德最為常見。違反社會公德行為指在公共場所的不良表現。如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浪費糧食等現象時有所見;還有的人熱衷所謂的“課桌文學”,在課桌和墻上亂涂亂劃,內容五花八門,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內容是消極、灰暗甚至是下流的,這些不道德行為一方面損壞了公共財物;另一方面也污染了人文環境,損害了大學生的形象。違反校紀校規的不良行為如遲到、曠課。近年來,考試作弊風愈演愈烈,花樣不斷翻新,手段越來越高明,參與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盡管各學校都三令五申考場紀律,對考試作弊抓得很緊,處理很嚴,但作弊現象仍時有發生,有時甚至發生群體作弊,“鼓舞”了作弊者的作弊“熱情”,挫傷了認真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地敗壞了校風、學風;校園內同輩群體“幫派”的出現,嚴重的甚至發生打群架事件,或糾集一幫哥們兒威脅對方。以上種種不良行為模式,對學生社會化的發展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阻礙了體育院校學生社會化的健康發展。
面對同輩群體的消極影響,作為體育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正確的態度,對于同輩群體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和消極現象,切忌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應當選擇合理教育方式審慎、適度地介入和引導。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同輩群體的基礎上,重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學生的同輩群體交往持積極的態度。學校也要為學生搭建實踐的舞臺,營造為人處世、交往與合作的氛圍,盡量避免其消極作用。
[1]戴維·波譜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168.
[2]陳正良.同輩群體環境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0):61-64.
[3]莊國波.大學生越軌行為研究[J].青年研究,2000(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