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欽東 羅清揚 覃榮周 張浩
(四川省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汶川 623000)
2008年,從遠古走來且一路苦難深重的中華羌族接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洗禮,頑強與堅韌的性格使他們從悲壯走向豪邁,可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1]。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地震中也遭到巨大破壞,相關搶救、保護和開發的工作也在有序的推進。
災后重建,不僅是經濟生活的重建,也是歷史文化的保護,更是心靈與健康的關愛。羌族傳統文化是中華羌族的驕傲,也是全體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人類文明的驕傲。羌族傳統體育積淀著羌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著羌族不屈的精神力量,表達著羌族濃郁的族群特色,并具有促進身心健康、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功能。搶救和保護羌族傳統文化有利于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有利于豐富受災民眾的生活內容,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有利于災區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壩州的汶川縣、茂縣、理縣以及綿陽市北川縣,山高地貧,水急路難,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惡劣。大自然屏障局限了族群的交流,局限了族人的眼光,局限了族性的發揮,但也為獨特的傳統體育文化孕育提供了良好的原生態環境。封閉的地理條件使傳統體育難以達到規范性、普及性的發展,而相對落后的經濟水平使得大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沒有得到可持續的開發。由于羌族傳統體育活動基本上是群眾自發組織參與,且受到一些不合理的宗法思想的禁錮,羌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仍處于體育活動形態的原始階段,亟需進行保護性開發以提高生存水平。
體育文化受民族宗教、語言文字、國別地域、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影響的程度較少,是用一種人類共通的形體語言來促進著世界的交流,這樣的交流速度快,被接受的程度高。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特別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全球化的步伐勢不可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傳統文化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建立圍城抵御現代體育文化還是依據淘汰法則任其融合于現代強勢流行文化中,抑或濃縮族群傳統體育文化保存于博物館里,這對于在汶川地震后總數不到30萬人口的羌族來說,就更是個難題了。
雖然地理環境的封閉與社會經濟落后限制了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提高與開發,但在經濟一體化、人群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加上無孔不入的現代大眾文化的滲透,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并非與現代文明形同陌路。如果不能在世界社會人文生態復雜變幻的環境中找到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就會使這種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受到了變異的威脅。另外,追求商品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價值觀是導致傳統體育文化變異的主流思想。當然,進化來源于變異,有些變異有利于羌族體育文化精粹保存下來,而可能出現的過度開發則也會導致失去文化內涵的畸變。
羌族聚居地區旅游資料豐富,借助旅游優勢開發羌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促進雙方互動發展實現雙贏。羌族的生活時空環境、生存方式、宗教祭祀、風俗習慣等造就其獨特的傳統體育。羌寨所在自然景點、景區旅游資源及場地設施和服務設施資源,羌族傳統體育健身娛樂項目或競技項目以及小型或大型的羌族傳統體育賽事等等都是羌族傳統體育的旅游資源;這些都是重建和發展羌族體育的有利因素。依托特色景點旅游資源開發傳統體育項目旅游資源,包括移植開發和就地開發;大力開發羌族傳統節日旅游;大力發展羌族傳統體育賽事旅游;培訓羌族傳統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地方高校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民族師范學院<籌>)不但能為羌族傳統體育的搶救發掘提供學術力量,而且還可以承辦羌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這為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曙光[2]。
社會變遷時代更迭以及人禍天災等因素都會引起文化的換血,而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面臨著考驗與抉擇。所幸的是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羌族的傳統體育在重建與發展中有中華民族這個堅強后盾,有華夏兒女的共同力量,在包括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等各方面重建與發展工作進程中,各族群與羌族同在[3]。
總有人誤以為有一些的傳統體育活動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逐漸消亡,而極力挽救那些并不受大眾歡迎的體育項目,并感覺非要把這些項目開展到日常生活中來才叫保護傳統。在世界的時空中,也有類似“市場杠桿”一樣的規律,如果某些傳統文化中的內容不適應現代生活,那就應該使之保留在歷史的檔案庫中去,若是非要給自己的傳統加上太多的負荷,那反而會給傳統文化的繼承拖了后腿?!皾饪s才是精華”,不管哪一個族群,也不會是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很優秀,保留反映自身族群特點且特色突出的傳統體育項目顯得尤為重要。更多的體育文化內容,更多的傳統體育項目可以在學術中不斷去挖掘,但要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發展,并不是由專家學者呼吁所能做到的,而是適應社會發展且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所需要才能有生長空間。拚棄那些“大而全”的思想,才能有更多精力去保護屬于自己的傳統?!肮徘嘉幕潯辈蝗纭皨z爾娥簇”那么有大眾吸引力就示意了面面俱到的工作通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個“秋千”項目,56個民族都有這個項目,說明此項目很受大眾喜愛,同時也說明此項目并不是那個族群的專有項目。當然每個民族都可以對“秋千”進行自己的傳統文化詮釋,但這并不能體現這是族群的特色項目。審視羌族的傳統文化底蘊,發掘具有族群特色并受大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結合民族節慶、民族運動會和地區旅游進行開發,使之更有生命力,并在實踐中重建羌族體育活動的項目體系。
有些觀點抱怨,羌族同胞民族傳統文化意識不強,參與傳統體育僅僅是為了表達宗教情感、增加節日氣氛而已,缺乏“內部”認識;加上現代化生活的趨同,以及人口雜居或外流,導致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體——羌族人已經與世界同質化了。這情況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存存在,就拿世界最多人口的漢族也在“與國際接軌”,大步邁向“世界大同”;而且,總不能要求孩子必須要學打太極或拒絕體操,或者務必會玩蹴鞠而遠離足球。在全球化的趨勢中,民族出現融合、同化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如果閉家鎖族、老是強調民族差異和宗法禁地就容易出現民粹主義、原旨主義和激進主義,而且會導致本民族一直落后。當然,并不是說在同化世界中就不保留自己特質,這樣又將走向另一極端。如果沒有了特質,就是數典忘祖;如果沒有了差異,世界就不再會如此精彩。地震后,羌族傳統體育原有的地域與人文環境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生存空間產生了位移,時間出現了斷裂,傳承的鏈條不再緊密相扣。這就要求在重塑羌人傳承的主體意識的時候,首先要重建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環境,而這種環境內容涉及太多的方面,需要大家進行深入的探討、全面的論證。傳統和現代務必并存,不能人為去增加矛盾,給傳統的繼承背負歷史沉疴。在特質與異質之間、原生與外來之間平衡好取舍關系,強化羌族同胞保護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使命感并升華為自覺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大眾創新思維并有效地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優秀的傳統文化薪火不息。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后災后重建階段的持續,文化重建的問題日益值得關注。根據已有的建設經驗以及探析,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重建與發展中應注意對羌族體育進行廣泛深入發掘,集中篩選整理傳統體育項目,努力突破靜態保護形式,建立活態保護機制;另外是拓展外推式傳承方式,逐步實現自然傳承;并且構建多元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施行[4]。
[1]付文燦,羅清揚,覃榮周.淺析汶川地震后羌族體育市場化重建之路[J].商,2013(24):126.
[2]覃榮周,劉劍釗,余宗賢,等.《反射療法學》課程建設實踐與探索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30(2):111-114.
[3]余宗賢.四川省汶川縣三江水磨地區開發傳統養生旅游的SWOT分析[E B/O L].零壹華網絡中京洛陽站:h t t p://zhongjingluoyang.chiefnation.01hua.com/luntan/zjbx/201202/t01221402101203.asp,2012-02-10.
[4]張浩,覃榮周,李琪,等.川西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J].商,2013(7):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