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禮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莆田 351254)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民俗體育便是其中一種。民俗體育具有活躍現代社會文化生活,豐富我國體育文化內涵的作用。加強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發揮民俗體育文化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對于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十分重要。本文以福建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為例,來探討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問題。
就福建民俗體育項目分類來說,體現民間武藝類的項目有宋江陣、五祖拳、龍尊、羅漢拳、畬族拳等;生產生活類項目包括抽陀螺(打干樂)、舞獅等;歲時節日類項目包含放風箏、劃龍舟、騎中秋“博餅”等;娛神慰祖類項目含有高甲戲、跳鼓陣、八家將等。人們可以根據項目的活動載體和自身需求進行選擇,福建民俗體育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體能以及不同人群的健身娛樂需要。
福建民俗體育表演服飾和動作技術的完美結合,是傳承福建民俗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增強了民俗體育活動的動態形象之美,而且也擴大了表演項目的表現力,更凸顯出民俗體育文化的歷史悠久。例如,在閩南廣泛流傳的“拍胸舞”者表演時赤足裸身,頭上戴著一個長約10~20cm形制特殊的草箍,猶如蛇之吐信。蛇是古閩越族的圖騰崇拜物,借助“拍胸舞”得以保存,讓我們至今能夠領略古閩越族圖騰祭祀舞蹈的遺韻。
福建民俗體育是集體性的,它的產生不是某個人的行為,是群眾集體創造,其開展也是群眾的集體參與,一般以氏族和村寨為單位。例如許多地方的車鼓隊,一般由村里的社群成員參與,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成為活動的參與者。
福建民俗體育的發展與宗教密不可分。福建民俗體育的形成擁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由娛神慰神祭祀產生的運動舞蹈如高甲戲、八家將等;第二,各種民間信仰活動催生了福建民俗體育,比如“迎馬祖、迎保生大帝”等;第三,福建民間信仰修煉及醫療活動,如身體修煉、導引氣功等。對于那些宗教迷信活動,我們要加以正確引導。
在福建民俗體育項目中,如舞龍、舞獅、扒龍舟、跳繩、跳鼓、踢毽、扯鈴、宋江陣、車鼓陣、布馬陣、登山、打陀螺、跑旱船、踩高蹺等,都可以利用選擇不同的方式來鍛煉身體,起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
福建擁有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隨著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娛樂性也日益顯露。比如在端午節龍舟競賽期間的“抓鴨子”、春節“舞龍舞獅”等。福建民俗體育活動不僅成為調節民俗節日里娛樂喜慶氛圍的重要手段,而且還成為匯聚福建民眾集體智慧,體現他們追求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
在福建的民俗節日活動中,帶有一定競技性的體育項目不可或缺,如賽龍舟、舞龍、舞獅、競渡游泳等,都是福建民俗節日中體現競技性較強的體育項目。利用借助人們的爭強好勝的心理,制定相應的競賽法則,讓參與者在競爭的環境下體驗勝利時的愉悅感與失敗時的挫折感,力爭愛拼才會贏的精神。
福建民俗體育文化凝結了一代代人的心血,是社會變遷、文化發展的歷史。通過民間武藝傳承下來的福建民俗體育有宋江陣、五祖拳、太祖拳、畬族拳等;在生產生活中傳承下來的有抽陀螺(打干樂)、舞獅等;在歲時節日傳承下來的含放風箏、劃龍舟、中秋“博餅”等;在娛神慰祖中傳承下來的含有高甲戲、跳鼓陣、八家將等。根據以上列舉的福建民俗體育項目,可以看出,民俗體育借助民間武藝活動、生產生活習俗、歲時節日習俗、娛神慰祖禮俗,使得福建民俗體育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傳承久遠的一些福建民俗體育文化,具有強化社群的歸屬意識功能,它維系著本社群成員之間的團結親密關系。如村落的舞龍活動,使參與活動的成員在行為方式上實現參與族群共同體的構成過程,并時刻準備著為維護本族的利益而承擔自己的角色責任。這種包含宗教和民俗活動的舞龍活動,將本社群中的不同個體凝聚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共同面對生存環境。另外傳統的龍舟賽事,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點睛等,比賽時,參與劃船的人齊心協力,岸邊的觀眾也涌現出強烈的氣氛,一起吶喊、鼓勁、助威。賽龍舟活動便具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促進了當地社群的凝聚和相互協作。
福建很多的民俗體育活動都源自于農耕勞作、生活習俗、神靈崇拜、宗教信仰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將改變福建民俗體育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和空間,在現代化、科學化、信息化的歷史潮流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學校體育教育主要以西方現代體育項目為主,使得學生在學習體育項目時缺乏對福建民俗體育文化的沿習與傳承氛圍,導致了民俗體育項目活動的缺失。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福建體育旅游、體育休閑、民族風情等民俗體育活動項目被充當成一種文化資源,蘊含在其中的經濟、文化價值逐漸被挖掘與開發。福建民俗體育文化帶給人們經濟效益的同時,在客觀上保護了福建民俗體育文化。可是這也改變了人們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促使福建民俗體育文化鮮明的宗教祭祀、娛神悅神、自娛等功能衰弱化。
福建民俗體育文化源于中華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在福建地區設立專門的民俗文化管理機構很少,影響了福建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學校體育原本是傳承福建民俗體育文化的最佳場所,可受西方競技體育觀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卻很少看見福建民俗體育的身影,這就需要以競技體育為主的“為奧運爭光計劃”與“全民健身計劃”同步進行。
福建地區民俗體育中的一些項目,如武術,很多主要是通過老一輩對年輕一代“言傳身教”方式來傳承的。有的靠“以血緣為紐帶的傳承”,出現在傳承過程中“不傳外姓、傳男不傳女”等現象。這種單一的傳承機制,隨著老一輩民間藝人的相繼去世,必將造成后備人才的嚴重匱乏,使得福建民俗體育項目面臨傳承人緊缺的困境。
政府部門要加強策扶持和引導,可以把福建民俗體育文化在內的民間文化發展作為文化政績納入考核當中。對此,有關部門應該從這三個方面來做起:一是努力營造當地獨特的民俗節日氛圍,開展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二是增加福建民俗體育團體的經費補助,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民間廟會活動;三是加強組織管理,深入挖掘福建民俗體育活動的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
學校是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地方,是傳承當地民俗文化的完整社區。將福建民俗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課程,加強與學校體育的聯動發展,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可控性和發展性,來排除福建民俗體育在自然環境下的發展困境。
福建民俗體育文化對民俗節日具有很強的依附性,民俗節日是民俗體育文化存在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善于在民俗節日中挖掘、整理那些具有健身性、娛樂性和教育性的民俗體育活動內容,使之成為人們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為了保證優秀的民俗體育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應該確立福建民俗體育文化省級、市級、縣級、鄉級的代表性項目,建立福建省內的民俗體育傳承人委員會。對具有杰出貢獻的傳承人還應進行評優評先,建立積極的傳承人激勵機制,使民俗體育傳承人形成健康、堅實的團體,促進福建民俗體育文化更好的進行傳承。
民俗體育文化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外來體育文化的影響,也在不斷變化發展著。端午的龍舟運動,在現代體育的影響下,演變成一種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因此,我們在繼承福建民俗體育文化的同時,也要對己有的體育文化做出創新的發展,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求。
[1]劉旻航,李儲濤,趙壯壯.民俗體育文化價值演進規律研究[J].體育科學,2012(6):85-89.
[2]官鐘威,李紅梅.論民俗體育文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1):10-11.
[3]盛昌繁,潘華.我國民俗體育的特征及其開發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3):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