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華 段艷豐 劉小進
人力資本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興的理論,它是在傳統資本理論受到嚴重挑戰的情況下,即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釋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教授所說的“經濟增長之謎”而提出來的。人力資本理論開始主要的關注點在于宏觀經濟層面,然后逐步向微觀領域拓展。比如,經濟學家們把人力資本理論與企業理論相結合,探討企業中人力資本的投資、開發、利用與激勵等問題。目前,人力資本理論在我國的研究正方興未艾,對西方一些經典的人力資本理論進行梳理評述具有意義。
早在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就將戰爭中的武器和其它軍械物質的損失與人類生命的損失進行比較,這被認為是有關人力資本的最早的思想萌芽。為了比較研究國家的實力,估計由于戰爭、瘟疫等造成的人口死亡和遷出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威廉·配第在其《政治算術》(1672)一書中運用生產成本法計算了英國人口的貨幣價值。威廉·配第特別注重人的因素對于財富生產的重要性,他在其《賦稅論》(1662)一書中提出了“土地為財富之母,勞動為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1776年,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指出:“在社會的固有資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潤的項目,除了物質資本外,還包括社會上一切人民學得的有用的才能。學習一種才能必須受教育,須進學校,須作學徒,這種才能的學習所費不少,這種費去的資本,好象己經實現,并且固定在他的人格之上,這對于他個人,固然是財產的一部分,對于他屬于的社會,亦然。這種優越的技能,可以和職業上縮減勞動的機器工具,作同樣的看法,就是社會上的固定資本。”顯然,在這里斯密已經初步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李斯特在其《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中考察了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并區分了“物質資本”和“精神資本”兩個重要概念,他這里的“精神資本”就十分接近當代的人力資本概念。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1890)中論述了教育對提高勞動的質量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認為對人的投資能夠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帶給勞動者勞動機會,強調家庭和國家對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
縱觀這一時期,雖然人力資本概念并未被明確提出,但經濟學家們已經有意識地將人力資本含義與物質資本含義相區分,從而為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創立者被認為是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T.W.Schultz)。他在20世紀50年代連續發表的《關于農業生產、產出與供給的思考》、《教育與經濟增長》、《人力資本投資》等一系列的重要論文,成為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之作。特別是1960年他的題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曾引起理論界的巨大震撼。舒爾茨認為,單從自然資源、土地和資金已不能解釋生產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人力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一國人力資本存量越大,人力資本質量越高,其國內的人均產出或勞動生產率就越高。舒爾茨的分析有力地證明了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作用,這不僅大大推動了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也確立了舒爾茨在人力資本理論創立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概而言之,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核心觀點是:(1)對人力資本的含義進行了界定,認為人力資本是對人的投資而形成的并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能、經歷、經驗和熟練程度等,在貨幣形態上表現為用于提高人口質量與提高勞動者時間價值的各項開支;(2)人力資本是現代國民經濟增長和國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作用比物質資本和勞動者數量的增加要重要得多,當代勞動生產率得以迅速提高是因為人力資本不斷增加的結果;(3)人力資本的取得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金錢和其他稀缺資源,即需要投資才能夠形成,并且指出,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有五種途徑,即醫療保健支出、在職培訓、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就業遷移,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4)人力資本的關鍵性投資在于教育,他對1929年至1957年美國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定量分析并得出重要結論,即各級教育投資平均收益率是17.3%,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在勞動收入增長中所占的比重是70%,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在國民收入增長中所占的比重是33%,可見,教育是國民收入和勞動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
對人力資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的還有貝克爾 (Gary Stanely Becker)和明塞爾((Jacob Mincer)。貝克爾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工具應用于人力資本投資分析,提出了一套頗具特色的人力資本理論框架。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觀點是:(1)對正規學校教育的成本與收益,在職培訓的經濟意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決定人力資本投資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這種投資的收益率,人們是否進行正規教育和在職培訓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是由這些投資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均衡點決定的。(2)對家庭在人力資本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問題進行了別具一格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貝克爾把家庭視作一個人類自身的生產單位,把孩子視作耐用消費品,認為父母養育孩子,對孩子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也是經過成本一效用分析的,從人力資本的視角出發,貝克爾提出了有關孩子數量、質量以及它們相互關系的理論解析,認為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孩子身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或在自己身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其收益率會更高,以此可以解釋現代西方婦女生育率趨于下降、家庭趨于小型化的經濟原因。(3)開拓了經濟學研究的新領域。貝克爾堅持認為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應用不能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同樣可以廣泛地應用于關于人類行為的社會科學領域。由于他的卓越貢獻,貝克爾榮膺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明塞爾是另一位對人力資本理論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經濟學家。明塞爾在一系列論文中對人力資本和勞動供給進行了豐富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明塞爾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主要表現在:(1)建立了人力資本收益率模型,說明了人力資本投資與個人收入之間的關系;(2)用人力資本理論解釋個人收入差別,認為收入差別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個人在人力資本質量上存在著差異;(3)運用人力資本理論和方法分析了家庭勞動供給問題,尤其是婦女勞動供給行為,從而促進了勞動經濟學的發展。
繼舒爾茨、貝克爾、明塞爾等之后,盧卡斯、羅默、斯賓塞等人在不同程度上進一步發展了人力資本理論。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知識經濟為背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在西方國家興起。新經濟增長理論采用嚴格的數學分析方法,建立起了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型。新增長理論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拓展主要體現在:(1)把人力資本納入增長模型。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和貝克爾等人的人力資本理論盡管涉及到經濟增長問題,但他們把人力資本和教育作為外生變量,也沒有建立起定量模型。羅默、盧卡斯等人不僅建立了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增長模型,而且使之內生化;(2)從經濟增長中闡述人力資本的經濟意義,把對一般的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的強調變成了對特殊的知識即生產某一產品所需要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強調,從而使人力資本的研究更具體化、定量化;(3)揭示了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遞增律”。由于知識的“內部效應”與“外溢效應”,人力資本具有與傳統的物質資本不同的特性—邊際報酬遞增。全球財富的持續增長正是基于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遞增這種特性的。
人力資本理論注重人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這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是一致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資本的含義會發生變化,資本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相對重要程度也會發生變化:農業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工業社會,(物質)資本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學者們把人力資本引入經濟研究給人以重要啟示:人力資本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生產要素,經濟持續增長依賴于人力資本投資。顯而易見,我國的經濟要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必須大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做大做強了,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夢。
[1]尹伯成.西方經濟學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3]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4]加里·S·貝克爾.人力資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5]雅各布·明塞爾.雅各布·明塞爾論文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6]戴維·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