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改革開放以來,各級工會中推出了不少工會工作的創新模式。到今天,大部分模式都已經隨時間而消散了。究其原因,這些模式或者是依靠高度個人化的組織發展策略,或者是依賴大量的行政與財政資源投入,一旦離開了強人型的工會干部,缺少了大規模投入,創新組織發展的動力也就散失掉了。此類模式無法經歷市場與社會環境變遷的考驗。
任何創新都必須建基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踐,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推進,這樣的創新模式才具有可持續性。一方面,工會工作創新要反映經濟、社會和勞動者群體發展的現狀,依托于發展的實務,建構工會工作的前瞻性思維與引領性規劃;另一方面,工會工作創新需要突出制度化、長效化特征,側重于打造高績效的工會團隊,以制度建設和團隊能力建設來確保組織發展目標的實現。
同時,中國地域廣闊,勞動關系格局復雜,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完全復制一個地區工會的創新模式與成功經驗。因此,創新模式應該是普遍性和獨特性的結合,這樣才具有可借鑒性。創新模式的可借鑒性體現在其對中國政治經濟體系和企業勞動關系管理機制的適用性,以及其對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勞動者隊伍變化的適應性,既突出工會工作“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考量上,又關注不同地區的發展特點,因地制宜,滿足多樣化的職工發展需求,實現職工隊伍的勞動夢想。
實踐表明,各級工會組織在探索可持續、可借鑒的工會創新模式過程中,都強調了多利益相關方策略的重要性。本期刊登的《“工會主席工作室”——新橋模式》一文,梳理了新橋工會的發展經驗。新橋模式是基于勞動關系多利益相關方框架下的工會組織發展經驗。勞動關系的多利益相關方策略是在全球化、生產方式多元化及社會意識多樣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在新橋模式中,多利益相關方策略不僅體現為地區性的戰略勞動關系管理網絡構建,還表現為以職工為導向的工會參與社會治理創新。工會通過整合包括黨政、企業、社區等各利益相關方的優勢資源,運用綜合性的職工工作手段,打造勞資雙方長遠利益一致的格局,促進勞資雙方和諧進取,確保勞動關系各方的發展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