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曉
(重慶竹林實驗學校,中國 重慶 401123)
隨著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我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要進行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們的學生們的,不是現成的高樓大廈,而是教他建筑[1-3]。”這句話全面地體現要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成為主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
到底如何才能確立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無不是老師站在黑板上滔滔不絕地講授知識,學生坐在教室里奮筆疾書地記錄,到底有沒有真正地掌握知識?知識到底是記在本子上還是記在了腦子里?答案恐怕不盡如人意。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加入了多媒體等工具進行教學,這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形式,但是,這卻知識形式上的革新,并沒有真正地變革。表面上看,學生似乎整節課都全神貫注,然而,效果真的如想象中的好嗎?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的接受。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可想而知[4-7]。老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若想要真正做到,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杰說:“學生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知識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所以,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學生能否成為教育教學主體的重要條件。唯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其在枯燥的知識海洋里自由地不知疲倦地暢游,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退縮,而是自動地迎難而上。那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尋找契機,將某點作為觸發源,激起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課堂就自然而然地散發出光彩并且充滿活力。葉瀾教授也曾經指出:“在教學中,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主體,而且是教學的資源,是課堂生活的共同創造者。”
其次,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思考呢?那就需要問題的提出了。只有拋出問題,才能帶動學生開動腦筋進行積極思考。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比如說,從來都是老師出題,學生做題,那么,我們能不能換換位,讓學生來出題,由其他學生來做,這樣,不僅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新鮮感,還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發現問題并在自己找出解決辦法的基礎上讓其他人一同解決問題。這樣做,也是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還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合作的能力。
再次,要讓學生不斷思考,而且是獨立思考,并且在思考以后進行創新。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但是,光有興趣也不夠,如果少了能力和知識的支撐,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成了一句空話,一切都不能實現。那么,怎么才是 “獨立思考”呢?思考無疑就是開動腦筋,深入思考,而獨立,即是學生能做到不隨大流,不人云亦云,憑借自己的認知以及能力,不復制別人的思想。所以,這樣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那么該如何培養?時間是前提。為什么說時間是前提呢?即使學生有心去獨立思考,如果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那么任何的思考都是沒有深度的,因為任何的有意義思考都是建立在充足時間基礎上的,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去獨立思考,發現并且解決問題。除此之外,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復習等環節必不可少。學習習慣好了,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能力才會有好的土壤生根發芽。那么,又如何能做到創新呢?一千個人里面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答案是多種多樣的,不要以某種既有的,大家認為的所謂的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思維。在學生有不同答案的時候,給予鼓勵,讓他們敢于質疑,敢于發出不同的聲音,我想,久而久之,學生們就能夠堅持自己的意見,將已有的知識進行創新!
最后,我們教師可以將一些典型的知識挑選出來,讓學生們自己來講解,我想,最了解學生的還是學生自己。采用這種方式,講授知識的學生會進行充分的準備,這就讓學生在知識上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促使對掌握得模棱兩可的知識進行查詢,詢問。另一方面,其余的學生可以大膽地進行補充和討論,這樣,整個班級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因為每個學生都是這堂課的主體,都扮演著相對應的角色,一節課下來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總而言之,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1]陳映華.回歸教育本體,構建高效課堂[J].新課程學習,2012(6):130-134.
[2]陳善卿.思想政治課教學法[M].南京大學出版社.
[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陳堅林.基于“中心”的辨析:兼談計算機和課堂英多媒體教學模式中的學生中心論[J].外語電化教學,2005(10):18-20.
[5]毛向輝.2003年美國10項最佳教學技術應用項目[J].計算機教與學,2003(12):98-100.
[6]劉小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教學與人才培養探討[J].2014(5):101-102.
[7]劉志衡.高效課堂的研究和實踐[J].新課程學習,2012(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