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銀 趙福江 李建紅 馬玉玲
【摘 要】大學生人身安全是保障其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政府、學校、家長和學生都是安全保障的責任主體,本文主要從學校維度探索大學生人身安全保障網落機制建設問題,對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人身安全;學校保障網絡;建設
為國家培育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務,保障大學生人身安全是高校完成育人使命的重要前提,政府、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都是安全責任主體,本文主要對高校大學生人身安全保障現狀與對策進行研究。
1 研究意義
常近年來,大學生人身傷亡事故頻發,如2010年河北大學李啟銘交通肇事案(“我爸是李剛”),2013年復旦大學投毒案等甚至成為網絡炒作、社會關注熱點,有的家長到學校拉橫幅、擺花圈、燒紙錢、占領辦公室、操場搭靈棚等等,嚴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嚴重威脅學校的安全穩定,嚴重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因此,學校建設好學生安全保障機制,確保大學生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 學生人身安全保障現狀
2.1 安全意識不到位
安全意識不到位主要是指安保工作停留在口頭上的、會議上的比較多,說起來都很重視,做起來流于形式,全員、全程、全方位抓學生人身安全保障意識不夠。重事后處理,事前預防不夠。依法處理的觀念落實不到位,花錢買平安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大鬧多得、小鬧少得和不鬧不得的非理性賠償補償現象,沒有把學校、學生、家長的合法權益限定在法律的框架內。
2.2 機制建設不到位
2.2.1 安全教育內容不系統
學生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專業性、個性化教育不夠,泛化要求性的教育現象普遍。
2.2.2 安全保障主體認識有偏差
高校內部對學生人身安全保障往往被認為是保衛、學生教育部門的事,是輔導員班主任的事,對專任教師等其他人員要求的比較少。
2.2.3 與家長溝通機制不到位
學校來自于家庭,家長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特征等情況最了解,這些情況對于學校做好學生的安全保障工作至關重要,但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信息交流很少,一般是學生在學校發生事故時才與家長聯系,缺乏正常的常態化的交流機制、家校聯合的學生安全保障機制。
高等學校基于大學生為成年人的觀點,大部分高校的學生管理手冊等管理文件均未規定與家長間要主動地溝通等內容。這就導致家校彼此間缺乏了解,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在河北省高校學生意外死亡事件處理登記看,近三年(2010-2012)中,84%的學校與家長間聯系是在學生出現事故時進行的被動性溝通。有的家長甚至為了保住孩子的求學機會,還故意對學校隱瞞孩子的特異體質、疾病病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
2.2.4 信息搜集不到位
一般學校都出臺了系列制度,但信息搜集制度往往落實不到位,因為輔導員班主任深入學生生活、實際不夠,不能及時搜集到危及學生安全的重要信息,失去源頭處理的機會,總處于被動“接招”的狀態。
2.2.5 處理機制不規范
在學生人身傷亡事故處理原則、機構、賠償標準等內容上,沒有明確的依據,處理結果差異明顯,從河北省近三年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統計數據看,占比前三類的交通事故、自殺、溺水等賠償,除了交通事故外,其他兩類賠償額度各高校均不相同,差距大的在10萬元左右,高校內部同類性質的事故也有很大差距。同時,高校應對醫鬧等非理性甚至違法的行為應對能力不足。
2.3 責任落實不到位
很多高校建立的安全保障制度沒有得到很好落實,主要是教育制度落實不到位、保障措施落實不到位、責任追究不到位,這三個不到位形成了安全保障工作的惡性循環,這樣的一種現實造成學生人身安全保障工作人員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效果不到位。
3 學生人身安全保障的對策
3.1 樹立科學觀念,承擔社會責任
在學生人身安全保障方面要樹立預防為主、依法保障的觀念。學生安全保障要下大力氣做好預防工作,降低事故發生率,安保每一項制度、每一項措施都要扎實到位,將其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年終考核、職務晉升的重要考核指標。學校的保障措施要符合法律規范,履行法律責任,履行教育義務,在學生人身傷亡事故處理過程中要依法辦事,理性賠償,不能花錢買平安,無論家長以何種方式表達訴求,學校都要依法調查事實,自覺依法承擔應有責任,保障學校、家庭、學生的合法權益,不能發生“大鬧多得、小鬧少得、不鬧不得”的現象,使平等、公正、法制的社會價值取向落到實處。
3.2 加強機制建設,建立保障體系
3.2.1 完善安全教育制度
加強安全專業知識教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安全常識教育,形成安全知識體系,加強基本安全技能訓練、災害預防演練,提高學生災害科學預見和應對能力。
加強案例教育,豐富間接經驗。從河北某高校對大學本科生的調查發現,在面對直接的人身侵害時,92.2%的同學選擇報警(撥打110或校保衛處報警電話)。但在電梯安全、同學爭執、精神問題、食品安全等其他人身傷害問題,選擇回避、遷就、忍耐、無所作為等消極對策的比例則高達41.3%。而對大學生人身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了解問題,選擇缺乏了解和不感興趣的比例高達74.2%。究其原因,大學生的成長過程導致大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完成課業過程中度過,普遍缺乏社會實踐體驗、缺乏危險體驗,特別是身處校園時對危機預防意識、預見能力、處理能力普遍偏低,因此通過案例教育彌補自身經驗不足。
做好適應性教育,減少大學生過渡性危機。大學生過渡性危機主要指剛剛進入大學和即將大學畢業處于高中到大學,大學到社會的過渡期的大學生。從人身傷害案件統計結果看,自殺、心理疾病、交通事故等主要集中于兩個過渡期。過渡期內,心理過渡性危機、學習方式過渡性危機、管理方式過渡性危機,社交方式過度危機等成為大學生人身傷害的主要誘因。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逐步減壓式的學生管理模式,實現高中階段與大學階段平穩過度,從高考單一目標、教師主導的高壓教育模式逐漸轉換到成長成才綜合目標、由教師引導的教育模式,使每個學生順利完成心理轉化、環境轉化、方式方法轉化和生活習慣轉化,確保身心健康發展,最大限度降低過度性風險幾率。而對于大學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和考研等學業壓力,則應重視畢業生就業和考研等的心理咨詢和學業指導,化解和減輕學生的就業心理負擔和考研壓力,引導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做好抗挫折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認真學習心理常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妥善解決人際交往,情感,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學校要善于在評優評先評獎等涉及個人榮譽、尊嚴、得失的過程中適時加強引導、提高抗挫折能力。
做好安全保障方法教育,制定個性化的安全防控預案。每個學生在身體、心理、嗜好特長、行為方式、活動范圍等方面都不同,每個人所面臨的潛在風險也就各有不同,教育學生可為自己制定一個個性化的安全預案,并自覺落實,提高人身安全保障水平。
3.2.2 明確全員安保責任
高校的每個人對學生安全保障都負有責任,學生保衛部門、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學生群體組織有安保責任;黨政、學生教育管理、教輔、后勤服務等人員都有安保責任,保障學生安全是全員育人的重要內容。
3.2.3 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學校主動搭建家校合作平臺,成立家長委員會,構建家長參與學生人身保障防控機制。向家長宣傳學校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的制度規定,在學校擬定學生安全制度、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征求家長委員會的意見。家長委員會可以對學校安全教育制度落實進行監督并提出建議,積極引導家長與學校一起對孩子進行教育、管理、保護。明確家長的權利和義務,學校與家長互有告知義務,家長對學校安保問題有知情權,家長應如實向學校通報學生上大學之前身體、心理和特殊經歷情況和上大學過程中在思想觀念、行為方面發生的不正常逆向變化,便于學校有針對性的做好教育和安全預防工作。
3.2.4 建立信息處理制度
建立學生人身安全危機信息搜集處理機制,加強危機系統檢測、評判、預警、干預等功能,提高防控針對性和有效性。建立輔導員深入班級、宿舍、學生活動制度,全面搜集各類信息;建立學生教育、保衛、公寓管理等后勤服務部門聯合信息搜集制度,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有效預防、最大限度減少事故發生機率;建立新生心理健康信息篩查制度,全面掌握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態,重點掌握危機個體,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保障措施;建立學校和家庭合作機制,及時獲取學生相關病史、特異體質、心理疾病等方面信息。
當然,為了確保學生權益和信息的真實準確,還應建立學生信息保密制度。對獲取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學生特異體質、疾病病史和特殊經歷、校園監控等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確保信息安全。
3.2.5 規范事故處理制度
為規范事故處理制度,高校應依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建立由院(系)牽頭、學生保衛部門、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律師參加的事故處理組織,依法調查事實、自覺承擔法律責任。對事故處理要掌握統一原則,明確人道主義補貼標準幅度,建立案例制度,規范同類性質的人身傷亡事故補貼標準,保障處理結果的公平公正。
3.3 落實責任制度,提高保障效果
建立學生安全教育、措施落實、責任追究一體化機制,安全保障納入安保主體崗位職責,明確各類主體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度,確保安全教育到位、措施到位,如果發生重大責任事故,對直接責任人和主管人員要追究相應責任,使責權利有機統一,最大限度激發安保主體的工作熱情,提高安保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維平,甕瑩秀.校園安全法立法原則性問題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5:19-23.
[2]蔣尊麗.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11,1:19-22.
[3]余金龍,李少翔,周成剛,等.大學生戶外運動安全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1,4:2-4.
[責任編輯:薛俊歌]